為了探索核能的潛力和風險,新加坡正在投入更多的資源和人才來開展核技術和安全研究,並與國際合作夥伴分享經驗和知識。
核能是一種能夠用少量燃料產生大量能量的能源,而且沒有長期的放射性廢物,這是傳統核裂變技術的問題,核能被視為一種有吸引力的能源,因為它能夠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的挑戰。

圖源:路透社
01 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立核安全的人才基礎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是新加坡在核研究方面的領導者之一,它擁有一個專門的核研究與安全倡議(NUS-RSI),旨在培養核安全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NUS-RSI的主任鍾教授說:「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本地人才、人力和對核安全的深入了解,然後新加坡才能就是否部署核能來綠色能源結構做出具體決定。」
為此,NUS-RSI將繼續在核反應堆安全、放射生物學(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和放射化學等領域進行能力建設,放射化學涉及迅速檢測任何高於環境中自然存在的放射性水平。主要關注點是核安全,包括預防和減輕潛在事故,以及保護人類和環境免受輻射危害。

圖源:ST
為了支持這些研究活動,NUS-RSI將在今年年底啟用一個耗資數百萬美元的新研究大樓,將容納約100名研究人員,研究從最新的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到放射性物質在發生事故時如何分散。該大樓將配備先進的實驗室和設備,如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儀、輻射探測器和核反應堆模擬器等。
除了進行科學研究,NUS-RSI還計劃舉行公開講座,向人們介紹該中心的工作,並消除對核安全的任何恐懼和誤解。鍾教授說,公眾教育和參與是提高核能接受度的關鍵,因為核能是一個複雜和敏感的話題,需要透明和平衡的信息。
02 南洋理工大學:探索核聚變的前沿技術
南洋理工大學(NTU)也在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它與法國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員會(CEA)合作成立了一個新的核聚變研究中心,即新加坡與法國聚變能源聯盟(SAFIRE)。
核聚變本質上是當兩個原子核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單一的重原子核時起作用的,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能量,而沒有長期的放射性廢物,這是傳統核裂變技術(鈾原子一分為二)的問題。
SAFIRE的目標是通過開發和測試新的材料和技術,為未來的核聚變反應堆做好準備,這些材料和技術必須能夠承受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以及強烈的輻射和磁場。SAFIRE還將利用CEA在法國建造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這是一個全球合作項目,旨在證明核聚變能源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
NTU的副校長(研究)陳教授說,核聚變是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能源,它可以提供無限的清潔能源,而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或核廢料。
通過與CEA等國際合作夥伴的合作,NTU可以為核聚變的發展做出貢獻,並培養本地的核科學家和工程師。
03 新加坡政府:與國際機構合作,建立核能的能力
新加坡政府也在積極與國際機構合作,以建立核能的能力,並了解核能在新加坡的能源結構中的潛在作用。
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第二部長陳詩龍(Tan See Leng)博士在國會表示,新加坡正在與海外機構合作,以建立聚變能源的能力,這些合作是十年來在建立核專業知識方面工作的成果。
新加坡在2010年成立了一個內閣部長委員會,負責評估核能的可行性和適用性。該委員會在2012年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核能目前對新加坡來說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因為新加坡缺乏足夠的土地和人口來保證安全的距離。然而,該報告也建議新加坡繼續關注核能的發展,特別是新的和更安全的技術,如SMR。
新加坡也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等國際組織保持緊密的聯繫,參與了多項核安全和核能合作項目。新加坡在2016年加入了IAEA的國際低濃縮鈾銀行,這是一個旨在為和平使用核能的國家提供可靠的核燃料供應的機制。新加坡也是IAEA的核安全基金的捐助國之一,該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提高核安全的能力。
此外,新加坡也與法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等多個國家的專家進行了核安全研究和交流,分享了最佳實踐和經驗。新加坡也參與了一些區域性的核能倡議,如東協網絡能源中心(ACE)的核能合作和外交計劃,以及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核能安全網絡。
新加坡在核能研究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新加坡對清潔能源的追求,以及對核能的潛力和風險的認識。通過建立核安全的人才基礎,探索核聚變的前沿技術,以及與國際機構合作,建立核能的能力,新加坡為未來的能源轉型做好了準備,核能是否適合新加坡,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評估,但新加坡已經展示了其在核能領域的創新和領導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