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新加坡的樹就跟人一樣有身份了!

不僅是花,樹也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新加坡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新加坡被兩個叢林包圍著,一個是鋼筋水泥的叢林,另一個是散發著原始氣息的樹木叢林。
」新加坡艷陽高照,在城市裡穿行卻不覺燥熱難耐,因為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連樹下的風都溫柔細膩。

新加坡對樹木的保護已經像對待固定居民一樣認真——他們為城市的每一棵樹都辦了「身份證」。
近日新加坡官方「樹地圖」門戶網站上線,新加坡居然登記了城市裡的每一棵樹,逾50萬棵樹的信息都在這份電子帳簿上一覽無遺。
亞洲最大「樹地圖」
在用手機打開了這份地圖,除了熟悉的新加坡街道、小區名字映入眼帘,更顯眼的就是密密麻麻的綠色小圓點,這代表著樹木的位置分布。
如果繼續查詢,還能看到這些大樹的年齡、詳細坐標以及生長速度等數據。

如果想要找到一個特定位置的大樹,可以在搜索欄里直接輸入地理位置或街區名稱,地圖就會自動鎖定到那一個範圍的大樹信息。筆者發現,有些標記的圓點是粉色的而非綠色,一經詢問,方知這些粉色的圖標代表會開花的樹,登記者的用心可見一斑。
目前這50萬棵大樹的地圖製作已耗時近10個月,花費約10萬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約合4.8元人民幣),被譽為亞洲最大的「樹地圖」。
據悉,在新加坡,常見的樹種是雨樹。這是一種落葉喬木,樹高可達二十餘米。長到一定高度後,雨樹就橫向發叉,不斷增多枝幹,樹冠越來越大,直徑有十幾米,枝繁葉茂的樣子像一把張開的巨傘,既可遮陽,也可避雨。馬路邊、河道旁、草坪上、公園裡,新加坡到處都有雨樹的身影,據統計全國有110萬餘棵。此外,新加坡還有棕櫚樹、千層紅等常見樹種。
向天空借綠地
新加坡國家公園管理局不僅用信息化的手段對樹木進行前沿管理,還有很多創意的綠化想法。
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加坡很多建築的房頂都被「披」滿植被,也有朋友笑言「新加坡人喜歡給房子戴『綠帽子』」。

新加坡國土面積有限,因此人們把綠化的視野轉向了天空。如何合理的運用立體空間進行綠化儼然是一門技術活,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專門成立了屋頂綠化管理處及專職官員,直接管理全國屋頂綠化的規劃、標準制定、政策實施以及考核獎勵,並且鼓勵普通民眾儘量綠化自己家房屋的外圍牆面、露天陽台等,使得這座城市的高樓大廈外隨處可見立體綠化。

世界經濟論壇曾對全球城市做過一個綠化率調查,新加坡以30%的綠化率高居榜首。一名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表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全球工業和環境保護意識還比較薄弱的時候,新加坡就已經認識到樹木保護的重要性,這個結果顯示的是新加坡長期以來在綠化上的努力取得的成功。
隨意砍樹被罰巨款
新加坡人對樹木的重視幾乎是融入血液的。譬如任何人不得隨意砍樹,包括自己家土地上的老樹。
如果確實需要騰地方只能移植,承包商需要在政府押一大筆錢,直到樹木移植成活為止。尤其是道路兩旁的樹木,因為都有詳細的登記信息,更是不得隨意處置,如果必須砍伐要經過重重申請。
此前就曾出現過置業公司因未被許可而在新加坡砍樹被重罰的案例,受到的罰款和賠償金高達近8萬新加坡元。
因為有這些詳盡的法規和條文約束,也讓普通民眾對於樹木的保護有很成熟的法律意識。

據統計,新加坡國家公園局每個月都會收到來自社會的五六千個諮詢、投訴以及尋求幫助的電話,這些內容都與樹木保護與城市綠化有關,工作人員都會逐一回復並解決。
新加坡還有專門的「大樹醫生」,每周固定時間為樹「看診」,如果樹木出現任何問題,他們都需要彙報原因。
除了嚴厲的懲罰措施,新加坡法律也向積極為綠化做出貢獻的居民提供獎勵。如有花園的住宅如果不建築圍牆,讓花草樹木供路人欣賞,就可以對這家予以減繳房地產稅的獎勵。對於那些為城市綠化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甚至還能得到新加坡領導人的親自授勳。
保護樹木,還是要從我們大家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