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東方工業園區的天然氣化工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圖/南國都市報
以集聚創新為動力 推動海南油氣產業升級
——新加坡油氣石化產業發展經驗與啟示
文 | 張歆悅
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指出,支持海南以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支持依法合規在海南設立國際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產權、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場所,這為海南發展油氣石化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今年10月16日正式發布的《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為海南未來的發展描繪了「路線圖」。本文旨在對新加坡發展油氣石化產業的成功經驗進行剖析,並結合海南省新時期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升級及人才培養等需求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海南洋浦「一港三基地」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圖/海南日報
新加坡油氣石化產業現狀和發展路徑
油氣石化產業是新加坡製造業支柱產業之一,主要板塊包括能源和石油化工(包括專用和精細化學品等)、液體倉儲、油氣裝備、公用工程等。2015年新能源和石化總產值達810億新元(約590億美元),對第二產業貢獻率約1/3。新加坡亦是世界三大煉油中心和石油貿易樞紐之一,2015年化學產品出口量全球排名第七。新加坡油氣石化產業主要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初始發展階段為1960-1970年代,以生產成品油和石腦油等產業鏈上中游產品為主。1960年,新加坡政府採納了荷蘭經濟學家阿爾伯特·溫斯敏(Albert Winsemius)團隊為其設計的工業化方案,將石化工業、拆船與船舶維修、五金工程,以及電器配件與製造定位為四大重點發展產業。在這一產業規劃的指引下,新加坡引進了首批大型跨國企業,如皇家殼牌(1961)、英國石油公司(1964)、美孚(1966),埃索(1971)等。其中,英國石油公司與雪佛龍旗下加德士於1973年共同投資成立了新加坡煉油公司(Singapore Refinery Corporation)。在大型跨國企業的帶動下,新加坡於1970年代中期一躍成為繼美國、荷蘭之後的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
第二階段為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後期,新加坡主要聚焦石化產業鏈延伸、升級與附加值提升。其間,新加坡推動日本政府,並聯合殼牌、住友、三井、雪佛龍-菲利普斯、塞拉尼斯等大型企業,通過投資擴建綜合石化專區,一方面持續擴大產能,另一方面通過外商獨資與合資等形式成立各類石化公司,推動石化產品向乙烯、丙烯和芳烴類產品以及各類塑料、聚合物、添加劑等下游產業延伸。這一時期,新加坡政府亦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跨國石油公司在新加坡設立石油貿易服務中心。截至1990年代中期,各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石油交易中心逾50家,包括德國巴登苯胺燒鹼公司、英國帝國化工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美國杜邦石油公司、通用塑料公司等。
第三階段為2000年之後,以裕廊化工島建成啟用為標誌,新加坡油氣石化產業發展進入高度聚集階段。裕廊化工島使得新加坡油氣石化產業鏈進一步整合聚集——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可以通過公用管道將原料和產品直接賣給島上的「鄰居」;蒸汽、供水、廢物/水處理、工業消防、實驗室、檢測儀器、培訓中心等基礎設施,以及港口、碼頭、倉儲等物流服務得以共享,企業入駐可以「即插即用」。既創造了生產協同效應,由此發揮出高效的集群和一體化產業優勢,又最大程度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成本和物流成本。裕廊化工島以約70億新元(約51億美元)的建設資金帶動了逾500億新元(約365億美元)投資,為新加坡油氣石化工業帶來了高度集聚效應,現已成為新能源與油氣石化產業重要基地與核心樞紐。
新加坡油氣石化產業的轉型和升級,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也帶動了其它相關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如公用工程、船舶製造和維修等。此外,在新加坡政府「全商務」政策的有效推動下,油氣石化產業對金融、物流等產業發展不僅貢獻了服務實體,且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新加坡能夠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和石油產品交易中心,以及亞洲石油及石油產品的定價中心,即是其發達的石化、物流和金融產業集成效果的顯現。

新加坡裕廊島工業區已成為新能源與油氣石化產業重要基地與核心樞紐 圖/搜狐
新加坡油氣石化產業發展的特點與啟示
海南與新加坡在發展油氣石化產業的內部條件方面有若干相似之處:一是島內市場狹小,原材料和成品兩頭在外,產業發展依賴對外貿易和外來資本;二是油氣石化企業相對集中在特定園區,為產業聚集、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提供了空間;三是需要發展良好港航和物流產業為支撐。
縱觀新加坡油氣石化產業發展歷程,其不但在起步階段充分利用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穩定的政治環境和戰略性區位優勢,成功把握住國際產業分工轉移的歷史機遇,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推動產業鏈延伸、聚集,以及由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升級,成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學習的標杆。其發展經驗與啟示有以下幾個方面:
超前規劃、科學決策,政策實施注重穩定性和延續性。自1960年代以來,新加坡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油氣與石化工業,將其視為製造業核心產業之一。根據各時期比較優勢,基於全球視野的發展機遇、發展前景,以及早期市場信號的深入分析,新加坡政府及時調整產業發展政策,不斷推動產業升級並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鑒於工業園區與港口的聯動關係,新加坡將港口運作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不斷提升軟硬體能力,維持高效率運營與管理。此外,為充分利用跨國企業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新加坡啟動了「本地工業提升計劃」,將本地中小型公司定位為跨國公司關鍵供應商與支援廠商,積極培育本地公司與跨國公司的聯繫與合作,帶動本地企業發展與能力建設。在油氣石化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新加坡政府採取有限干預的方式,一方面通過資金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投資、獎勵研發和技術突破;另一方面通過與原料進口國和產品銷售對象國簽訂自貿協定,積極融入全球市場,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
一站式投資服務為企業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務和營商環境。新加坡並無油氣資源,卻能吸引上百家全球油氣石化龍頭企業入駐,從無到有發展出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從軟環境來看,應歸功於其廉潔高效的政府為企業提供的高水平公共服務和優質投資營商環境。早在建國之初,新加坡就下決心以已開發國家標準發展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務。以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角色為例,雖然其主要職能是招商引資,但其成立之初就將自身定位為一站式服務機構,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包括企業註冊、政策與法律諮詢、稅費談判,以及土地、供水、電力、環境、安全等方面的解決方案,減少引資招商落地的冗餘環節。針對企業對勞動技能的需求,經濟發展局主動提供場地和設施,幫助企業成立培訓中心。從硬環境方面來看,新加坡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促進油氣石化產業上下游產業一體化,對發展循環經濟、集聚經濟和知識溢出效應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裕廊化工島即是成功典範。
人才引進與培養雙措並舉。為支撐產業發展,新加坡主要通過兩種渠道引進關鍵人才。一是通過引進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引入高級工程師、職業經理人、技術人員等。二是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由政府部門有計劃地重點招攬。如經濟發展局與人力部、貿工部、教育部等部門定期召開人力諮詢會議,議定發展所需人才;經濟發展局與人力部共同負責人才引進的全面協調和管理,成立「聯繫新加坡」作為專門的人才引進部門,並在全球設立分支機構招攬行業精英。人力部根據行業內對未來人才技能需求的預測,每年發布「關鍵技能列表」,為「聯繫新加坡」及其海外分支的攬才活動提供工作重點和活動方向。
除大力引進領軍人才外,新加坡也格外注重本土勞動力向高素質、高技能、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早在1970年代即設立了化學工程專業,南洋理工大學亦於2004年開設相關專業,兩校碩博士畢業生為油氣石化產業提供了穩定的高端勞動力和研發人才。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貿工部科技研究局還分別在裕廊化工島上設立了化學加工科技中心(CPTC)和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ICES),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培訓中心和研發平台。
此外,新加坡還十分重視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深化職業教育與油氣石化產業的合作。具體措施包括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徵求相關企業建議,制定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通過安排學員在企業實習、職業學校與企業合辦研發中心、由政府資助在企業內部設立培訓中心,甚至由政府部門牽頭設立培訓中心等各種模式,為企業培養其所需的技術人才;開展「教學工廠」等辦學模式,即在職業院校教學環境內融入企業環境,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師生通過跨學科與多元技術相互配合,攜手為企業開發項目所面臨的成本、質量及性能等要求尋求解決方案,真正做到產學研密切結合。

新加坡國立大學為油氣石化產業提供了穩定的高端勞動力和研發人才 圖/攜程網
海南發展油氣石化產業的思考與建議
油氣產業是海南12個重點產業之一。經過多年努力,海南已形成了集「勘探、開發、加工、倉儲、管輸、銷售」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油氣產業鏈。
海南整體油氣產業基礎優勢較為突出。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中國仍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在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油氣產業作為基礎產業,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全球石化工業下游需求和市場容量穩定增長,煉化一體化以及原料多元化是未來發展趨勢。海南應充分利用洋浦、東方已形成的產業發展基礎,對標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中央12號文件和《總體方案》明確的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大板塊,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對外資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政策,堅持改革創新與高科技雙輪驅動,推動油氣石化產業進一步向低碳循環、集群化和知識密集型發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以自貿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為契機,完善石化產業鏈發展制度安排。一是推動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建設,進一步釋放「多規合一」、園區「規劃代替立項」等制度紅利,更加精準地謀劃石化產業鏈布局,縮短高新技術石化項目的落地效率。二是在油氣石化產業率先探索滿足投資貿易便利化合理需要的自貿試驗區資本項目可兌換,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對石化產業項目下生產資料、基建設備免進口關稅。三是提升石化高新技術產業鏈國際貿易競爭優勢。探索推動放寬海南企業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及允許量,培育石化油品國際貿易新增長點。充分利用《總體方案》明確提出的「支持具備資質的供油企業開展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供應業務,建立保稅油供應基地」等優惠政策。筆者建議,具體實踐層面參照浙江自貿試驗區經驗,允許海南自貿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不同稅號保稅油全面混兌,跨關區、跨港區直供,實行保稅燃油一船多供、先供後報監管模式,切實降低石化生產流通企業採購成本。

海南東方工業園區產業定位為以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能源工業為主 圖/東方政府網
創新發展理念,探索核心項目主導型技術創新產業模式。把握世界化工產業調整和升級機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南海能源開發戰略,以現有煉化一體化和天然氣加工項目為支撐,採取積極的財政、金融、人才支持政策,鼓勵外資及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推動100萬噸乙烯工程項目落地,並以此為突破口,完善基礎化工原料和高端精細化學品產能配套,帶動烯烴鏈下游產業,尤其是精細化工、特用化學品等高新技術產業板塊延伸。
完善石化產業公用設施與物流共享,積極發展相關生產性服務業。一是繼續推進現有園區基礎設施升級和循環化改造,降低能耗、水耗,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二是以龍頭企業與項目帶動為契機,進一步推動廢水處理、蒸汽和供水設施、工業消防和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共享,降低企業經常性運營成本,促進產業聚集。三是推動港務儲運能力協調發展,加快通關速度,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增強洋浦、東方石化產業集群服務
南海航道外輪能力。四是圍繞石化產業鏈發展科技、金融、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開展煉化技術、綠色石化產品研發國際合作,積極探索大宗商品貿易交易、重大項目投融資、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將深海能源大會、南海能源論壇等一批展會活動辦成油氣產業國際性展示交易和經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