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在雲端的馬拉糕
在添好運餐廳吃到的馬拉糕也是這次行程的一大驚喜。第一次吃馬拉糕是做百日早餐的時候我自己做的,當時覺得蠻好吃的,後來去香港也沒顧得上吃。
現在在新加坡的港式茶餐廳吃到,雲朵一般鬆軟輕盈的口感和甜而不膩的豬油糖甜香,太好吃了!臨走前特地找了店又吃了一次。

新加坡「麻辣燙」——釀豆腐
新加坡也有自己的麻辣燙,但名字很特別,叫釀豆腐。從國內的客家釀豆腐衍生出來的,在豆腐中添加魚餡或者肉餡,配上各種蔬菜,魚丸,肉丸,粉面等。
攤位的擺放和我們的麻辣燙是一樣的,拿個小筐,自己選擇。不同的是選項里有很多是炸豆腐裡面加各種餡料的(適合我這種豆腐愛好者)

湯頭可以選擇叻沙,清湯或者干拌(我吃得這麼素是因為實在每天吃太飽了而且沒吃蔬菜)

從遊玩上來看,新加坡應該是最適合親子游的,不僅是動物園、植物園、環球影城,還有很多專門為兒童設計的項目。不太適合一人行,因為就算想發獃也沒有合適的地方啊。
美食部分,因為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出行,所以也沒有機會坐在餐廳里點菜(主要還是因為窮lol),錯過了辣椒螃蟹,新加坡的一大特色。不過在巴厘島的時候吃的娘惹私房菜里記得吃過。
據朋友說,新加坡的餐飲很兩極化,除了這種街頭小販市場的平民餐飲,就是動輒人均三四百人民幣的高級餐廳,包括娘惹私房菜,海鮮大餐,西餐等類型。
不過從單身旅客來說,平民餐飲也是挺友好的。就算不做攻略,打開餐飲app也一樣可以搜得到好吃的店。沒有虛假的花頭,複雜的添加劑,只有真誠的口味。
最早接觸新加坡的是張艾嘉2004年主演的一部叫做《海南雞飯》的電影,一個以美食為載體講述母親最終接納了性取向不同的兒子的故事;回來後正巧也看了最近大火的好萊塢在新加坡拍的《摘金奇緣》。覺得很像描繪了兩極化的新加坡生活,而且雖然其中跨越了十五年,但依然講述的是,平民和豪門,在各自的煩惱中掙扎鬥爭,而又願意因為愛,做了最後的妥協。
獅城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