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加坡南部海岸的裕廊島,2000年以後才「誕生」。
裕廊島由7個小島合併而成,如今已成為了一個能源化工樞紐——多達100多家石油和石化企業林立於島上。
作為新加坡填海造陸的壯舉之一,裕廊島的開發也象徵著這個自然資源匱乏的小國為吸引外國投資所做的努力,正是這些投資助力新加坡成長為全球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

裕廊東交匯處的新加坡地鐵(SMRT)
政府機構——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EDB)牽頭推動跨國公司在新加坡的投資,吸引了來自製藥、金融、科技和自然資源等多個領域的企業巨頭。
局長馬宣仁(Beh Swan Gin)表示,隨著供應鏈逐步從中國轉移至勞動力更為廉價的東南亞市場,如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希望從中抓住機遇。此外,最近的中美貿易摩擦也在加速這一轉變。
「怎樣才能在東南亞形成完整供應鏈,造福新加坡的製造商?雖然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但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應當超越國界……這關乎整個地區的競爭力。」他表示。
以英國家電品牌戴森(Dyson)公司為例,該公司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設有產品生產線,並將啟動器在新加坡的電動汽車生產計劃。在馬宣仁看來,這正是「供應鏈在東南亞,競爭力在全球」的例證。
公開支持英國脫歐的戴森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今年1月表示,計劃將公司總部從英國遷至新加坡。
儘管多年來,一直秉持英國脫歐後可以吸引更多投資的觀點,詹姆斯爵士的觀點依然在英國引發眾怒,批評人士指責他拋棄英國。
但對新加坡來說,這一決定無疑是重大勝利。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NUS Business School)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盧耀群認為,戴森是一枚「重磅炸彈」,此舉既具有象徵性,也是經濟上勝利的一步。
教授簡介
盧耀群 | Lawrence LOH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
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CGIO)主任
研究領域:公司治理、科技政策、戰略管理等

盧耀群教授表示,戴森選擇在新加坡推出新的(電動汽車)業務線,需要「新創意、新人才,這的確是對新加坡的一種認可,新加坡有可能填補(這家公司)的所有空白。」
戴森執行長駱文襟(Jim Rowan)此前曾指出,這一決定與新加坡17%的企業稅率無關,儘管這一稅率低於英國稅率(19%)和全球平均稅率(24%)。但新加坡的激勵政策頗具吸引力。
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規定,他們可延長五年的稅收減免,以及覆蓋產品、應用或工藝開發項目成本高達30%的研發資助。
一位熟悉新加坡經濟規劃的人士表示,激勵措施可能還包括土地使用相關的優惠政策。
跨國公司表示,透明、高效、融資渠道便捷和高技術勞動力是新加坡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區域中心的原因之一。

戴森將把總部從英國的馬爾默斯伯里遷至新加坡
125年前,埃克森美孚化工(ExxonMobil) 在新加坡開啟了自己的業務。為滿足區域對化工產品的需求,目前為止,該公司已在新加坡投資逾170億美元。
這家石油巨頭最大的綜合煉油和石化工廠就位於新加坡,今年,埃克森美孚在裕廊又開設了兩家新的化工廠。
埃克森美孚亞太區董事長兼總經理顏少奇(Gan Seow Kee)表示:「新加坡擁有穩定的政治制度和友好的商業環境,強有力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政策來支持商業投資。」
電信巨頭諾基亞亞太及日本區域負責人Jae Won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基礎設施的完善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一切都很可靠。」1989年,諾基亞首次在新加坡設立業務部門。
地處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的核心,這是新加坡的優勢所在,Jae Won說:「這無疑為我們進入東南亞市場提供了地理優勢。」
該地區對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也至關重要。10年前,Facebook在新加坡設立了辦公室;去年,又宣布將在新加坡投資10億美元建立一個數據中心。
Facebook亞太區副總裁Dan Neary表示,「每月登錄Facebook的23億用戶中,有9.81億用戶來自亞太地區。」Facebook在新加坡的員工數已經超過了1,000人。
科技初創企業、出行服務平台格步(Grab)也把公司總部從吉隆坡遷到了新加坡,原因在於「新加坡能夠為科技初創企業提供極大的支持」。
「Grab總部設立在新加坡,可以與不同的政府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試點各種項目。」Grab表示,公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人工智慧合作項目(

點擊查看)就是其一。
國際投資者幾乎很難挑出新加坡的毛病,但生活和經商成本高昂仍是一個「長期令人擔憂的問題」,盧耀群教授認為,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土地、租金、人力成本等價格不菲是不可避免的。
長期來看,新加坡面臨著同一區域內像曼谷和雅加達等城市的競爭。在馬宣仁看來,這兩座城市在成為區域樞紐方面,擁有與生俱來的競爭優勢。
在當年裕廊的竣工儀式上,時任總理吳作棟把它的成功歸功於國際投資者對新加坡的信心,「以及對我們履行承諾的信任」。
20年後,信心仍未動搖。
文章英文版原載於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原題為Supply chain shift points to new foreign investment in Singapore
作者:Stefania Palma
翻譯:吳潔欣
*本文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卷髮棒一夜刷屏後,戴森確認2021年在新加坡投產電動車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湧入新加坡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文章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