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兩名少女在停車場毆打女學生的視頻在網絡流傳,引起廣泛關注。受訪的輔導員指出,受害女生打不還手顯示她很可能已經習慣被欺負。另一方面,在社交媒體分享霸凌視頻也可能對受害人造成負面影響,甚至使他們成為加害者。
i青少年中心青年工作總監梁國坤接受《8視界新聞網》採訪時說,他看過這段視頻,發現被毆打的女生沒有還手,顯示她很可能已經習慣這種行為,或許已經被霸凌了一段時間。
「在面對威脅時,例如被毆打,人的潛意識反應是會反擊或逃跑,以保護自己,但她被毆打時卻沒有什麼反應,任由自己被打,顯示了她的身體已經習慣了這個行為,因此選擇不還手,這或許是她自我保護的方式。」
青少年或為增進「人氣」而進行霸凌
輔導中心AppleTree Counselling創辦人劉弘信說,性格、學習周圍的人的行為和表達方式、曾被欺凌過、媒體和朋友影響等,都是可能導致青少年加害他人的因素。青少年還在尋找自己的身份,想證明自己。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為了尋求這種認可而做錯事。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化,網絡霸凌變得越來越普遍。在網上結黨、在私人群組裡排擠他人和說他人的不是,變得更容易且猖獗。
「青少年可能因為想增進人氣而進行網絡霸凌,例如他們會拍攝視頻,再把視頻分享到社交媒體,引起關注。」
霸凌受害人或成加害者
輔導員警告,在社交媒體分享或轉發霸凌視頻,也可能對受害人造成負面影響。
梁國坤表示,受害人看到自己在視頻里被欺負而感到羞愧,或許會想不開而傷害自己。另一方面,一些受害人反而會成為加害者。
「他們的想法是『既然大家已經看到了我最糟的一面,那我就變得更壞,我也嘗試欺負他人。」
受訪的輔導員都表示,孩子們需要有一個他們認為能傾聽他們心事的大人或朋友,當他們被欺負時可以向他們求助。
劉弘信說:「一般上,如果被霸凌的受害人缺乏可靠和穩定的關係,或認為他們身邊的大人不關心或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都可能讓受害人避免將被霸凌的事說出來,讓霸凌繼續下去。」
新加坡兒童會學生服務中心總監翁慧萍說,父母在聆聽孩子訴說被霸凌的經歷時,必須以開放、有耐心且冷靜的態度對待,為孩子樹立好榜樣。與此同時,家長也可以教導孩子如何以更堅定和自信的態度說話,加強他們的表達能力。
如何逃出霸凌的惡性循環?
輔導員表示,要防止霸凌,教師、家長、同學和公眾都應該積極留意周圍的情況。一旦發現有人被霸凌,應該舉報或鼓勵受害人勇敢站出來。
梁國坤認為,防止校園霸凌,首先要從交友開始。「因為霸凌者一般欺負較弱的人或沒有朋友的人。因此要防止霸凌,首先要教導孩子搞好人際關係,和他人做朋友,這樣就有個照應。倘若有人被欺負,她的朋友或許會發現哪裡不對勁,受害人也有能傾訴的對像。」
校方應該讓霸凌者和受害人的父母了解情況,但過程中也許會揭露更深一層的問題。「他們可能發現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其實不融洽,接受家庭輔導或有助改善他們的關係。」
翁慧萍表示,校方發現霸凌事件時,不應該急於懲罰霸凌者,而是讓受影響的學生感覺回到校園是安全的。除了校方和家長,公眾如果看到有學生被霸凌,不應該視而不見,應該向教育部或校方舉報,讓當局能及時處理,避免霸凌加劇;他們更不應該轉發或分享霸凌視頻,因為身份曝露會導致涉及霸凌的青少年感到更脆弱。
涉及霸凌事件者是否該轉校?
讓涉及霸凌的學生轉校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弄巧成拙。劉弘信就說:「這可能會讓孩子們認為他們是問題所在、或認為他們不配待在這間學校。問題並不在於孩子本身,而是他們的行為。」
劉弘信建議讓涉及霸凌的雙方繼續待在學校,並確保霸凌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這向受害學生傳達的信息是——我有權利待在學校里,而霸凌者應該學會遵守規則。」
家長們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若家長鼓勵受影響的孩子待在學校,也會讓孩子們意識到他們有父母的支持和信任。這將有助於孩子們長大成人後,培養韌性,並懂得如何應對困難的情況。
翁慧萍也認為,轉校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讓受影響的學生了解到錯在哪裡,以及如何重拾心情。「我們必須修復他們受傷的感情和彼此之間的關係,才能避免霸凌事件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