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柔佛州伊斯干達影視基地的街景。(取自長信傳媒官網)
電視城拍戲 點滴回憶在心頭
曾在大士電視城拍戲的演員對那裡有什麼回憶?
◆洪慧芳:等戲時聚在一起像過年

洪慧芳在《和平的代價》中飾演「齙牙嫂」,有不少戲在大士電視城拍攝。(檔案照、網際網路)
「大士電視城對我而言有家的感覺,以前我爺爺奶奶住在店屋,外公外婆住在甘榜。長大後這些地方都漸漸沒有了,所以當我到電視城拍戲時,有種很熟悉的感覺。」
洪慧芳回憶道,電視城的地點偏遠,附近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買吃的,大家都會各自準備、打包食物進去。放飯或等戲的時候,大家凝聚力很強,會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還有人下棋打發時間,「好像過年時大家庭聚在一起的感覺。」
洪慧芳近日參與新傳媒中文時事組的節目錄製,重新回到大士電視城。「我們只是在外頭,沒有進去。但從外面看到建築物屋頂的瓦片都掉落,很陳舊了,很有感觸,雖然不舍,但覺得是時候畫下句點了。」
◆鄭各評:本地歷史要由本地人來拍

鄭各評2012年回到大士電視城拍攝《花樣人間》,劇中與陳邦鋆(右圖右)合作。(檔案照)
「那時候拍《花樣人間》回到大士電視城,心情悲喜交集,因為看到重新翻修的『花香街』覺得很興奮,但走出那條街看到拍攝之外的建築物那麼殘破不堪,心想:怎麼會變成這樣?」
談及年代劇,身兼演員和監製身份的鄭各評有自己的見解,「年代劇可以呈現出我們的歷史,讓下一代人知道過去的人是怎麼走過來的。老實說,我覺得找西方名導來,也很難拍出那個味道。本地的歷史應該由本地人來拍。」
鄭各評透露,他手上有兩部年代劇的概念和初稿,「年代劇真的難做,尤其資金方面,所以我希望有一天能實現,把它們拍出來。」
◆向云:都在睡夢中抵達電視城

向雲參與了兩個版本《小娘惹》的拍攝。(檔案照)
「對大士電視城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因為當年去那裡拍戲,都要一大早化裝,坐很久很久的巴士才抵達,一般上都是在睡夢中度過,走哪條路去也不知道。」
聽到電視城被拆除的消息,向雲覺得很失落,「前陣子加利谷山舊電視台也被拆除了,感覺那個年代的電視台完全走入歷史,告一個段落了。」
向雲說自己喜歡拍攝年代劇,「因為戲劇張力較強,服裝很美。」
◆鄭斌輝:南洋題材年代劇有獨特味道

鄭斌輝出道的第二部戲便是年代劇《出路》。(檔案照)
「對大士電視城印象非常深刻,《出路》是我簽約後參與的第二部戲,很多場戲都是在那裡拍攝。當時身為新人,可以飾演劉妹那麼重要的角色,還和多位前輩對戲,真的是壓力十足,此生難忘。」
對於電視城被拆除,鄭斌輝覺得遺憾,「新加坡影視劇的拍攝地點已經少之又少。拆除電視城如此寫實的拍攝地點,我們的年代劇再也不一樣了。」
鄭斌輝認為,場景和服化道具難求,都是導致本土年代劇產量逐漸遞減的原因。但他深信,南洋題材的年代劇有獨特的味道,足以在不同劇種中獨樹一幟,「預算肯定會比平常的時裝劇多十幾二十倍,要在新加坡拿到這樣的預算,實在是太難了。拍攝一部好的年代劇,需要政府、電視台與製作單位一起合作,為打響新加坡劇名聲而願意冒險,才有可能再次大放異彩。」
圖/文:取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