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更多中國人到新加坡買房。 甚至偶爾還會出現幾個大富豪到本地掃樓,一出手就是整棟樓打包帶走,霸榜本地各大新聞媒體頭條。
但近期曝出一件失信交易的案子,情況罕見,但值得引起注意。
中國父女交代老鄉買房 她卻私吞錢財!買房不成身陷官司
事情可以追溯到2015年。
中國籍黎姓父女想在新加坡買房,於是委託黎家女兒阿琳在讀書時認識的朋友幫忙處理。
這個朋友是一名劉姓女子,同為中國籍,在新加坡做房產中介。

圖源:新明日報 | 涉案女中介
當時,黎姓父女已經看中一套售價178萬5000新元的公寓。阿琳出於對朋友的信任,將百萬錢財盡數匯款給這個中介。
但沒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
中介收到錢後,並沒有將這筆買房錢全款交給房產開發商,而是私吞其中近60萬新元。
私吞的錢統統被她拿去買各種奢侈品。
錢花了,該給的交代還得給。中介開始跟自己的朋友扯謊,偽造銀行本票拍照發給對方。
前後5次,給黎姓父女造成付款完成的假象。

圖源:新明日報 | 有意購入的房產
但實際上,開發商並沒有收到全款。
2016年,開發商第一次終止了跟黎姓父女的這一筆購房交易。
交易終止,但事情並沒有結束。
中介繼續兩頭騙,第二次出面跟開發商談購房交易,第二次談的成交價更高,為190萬新元。
這個價格,黎姓父女也接受了,可見真想買下自己看中的新加坡公寓。
但事與願違,從2015年底到2018年7月期間,這對父女前後打款205萬2918新元給女中介。

圖源:AFP
但因為中介陸續私吞買房錢,導致交易始終無法完成。
開發商第二次終止了這筆交易。而這一次終止導致黎姓父女損失達119萬5354新元。
開發商的理由是,第二次簽訂購房協議時曾明確說明,將第一次簽訂後繳付的款項作為第二次的購房「定金」。
開發商這方認為,已收到的119萬5354新元,是能促成第二次達成購房協議的關鍵定金。
因此,違約就將定金沒收等同於雙方協同後的結果。
但買家黎姓父女認為,發展商不應沒收這筆定金。因為他們在此次交易中並無損失。

圖源:directhome | 示意
此外,這筆百萬錢財已經超過公寓售價的60%。如果稱之為定金,更是超出市場一般行情的好幾倍。
因此,這對中國婦女也將開發商告上了法庭,想要追討此筆定金。
至於中間人劉姓女子,已經被逮捕判刑,坐牢36個月。
而買家跟開發商的官司,才剛剛開始,還未開審。
椰友們認為,這筆官司誰能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