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號,新加坡進入半封城狀態,即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
社交聚會人數降為2人,默認居家辦公模式,禁止堂食。
當時,新加坡當局的意思是,先收緊防疫措施,看看病例情況,兩周後再決定要不要延期。
現在,兩周過去了。
到底會不會延期,暫時還沒有一個準話。
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
延期與否的關鍵是什麼?
當局的原定計劃是,這一波收緊會從5月14號進行到6月13號。
按抗疫小組組長黃循財的話理解,加上昨天,距離14號已經過去兩周,剛好是見證「收緊措施成效」的時候。
那麼問題就很多了。
這一波收緊措施有沒有起效?
是否延期,什麼指標才是關鍵的決定因素?
無關聯病例趨勢走弱
據各路專家及去年的經驗分析,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延期與否,其中一個決定性因素在於無關聯病例的走勢。
去年阻斷期,4月3號前一個月的無關聯病例走勢,是這樣的

來源:海峽時報
去年宣布阻斷期的時候,新加坡的無關聯病例平均每天6.42個。
從5月7號到27號為止,已有101個無關聯病例,平均每天4.8個。
也就是說,無關聯病例只要每天再多那麼2到3個。
那麼很快就會達到跟去年一樣的「阻斷標準」。

來源:衛生部
但就過去一周的情況來看,無關聯病例的數量正在逐步減少。
這主要得益於3個點。
阻止無關聯病例增長的關鍵因素
1)毫不放鬆的病例追蹤。
雖然目前還有35個活躍感染群,但感染群之間的關聯也有陸續被找到,比如早前的盛港醫院感染群,就屬於樟宜機場感染群。
還有SMS跟IT工程師等3個感染群,都屬於JEM&西城感染群。


且不僅是感染群之間存在關聯。
無關聯病例跟這些感染群,也是有可能存在關聯的。比如至少13個早前確診的無關聯病例,最後發現都跟JEM&西城感染群有關。
這也是社區中隱形傳播鏈顯形或減少的表現。
2)檢測能力大幅提高,一天處理70000次。
新加坡的每日檢測能力已經大大提高。
據統計,現在檢測水平已經達到每天70000次!

來源:海峽時報
可能因為有這種底氣,當局可以毫不含糊地針對人群展開大規模檢測,用這種方法來找潛在的病毒攜帶者。
如後港、巴西立組屋等等,都是在出現一兩個病例以後就全民檢測的典型例子。
撒大網來補小魚,雖然費時費力,但確實能見效。

3)雙重檢測,針對變異病毒出招。
尤其是印度變異毒株,一種檢測不出來,那就兩種。
現在去診所跟醫院看醫生,有疑似症狀的人都要求強製做抗原快速檢測(ART)跟核酸檢測(PCR)兩種。
抗原快速檢測的結果比核酸檢測的還要快。

如果一個病人,做完抗原檢測的結果呈陽性,那麼診所就會先採取措施,先開個3天的病假。
這三天內,病人必須居家不能外出,而且這條規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等到核酸檢測結果出來,呈陰性,沒事,才能出去。
這樣一來,就能減少那些潛在的病毒攜帶者不自覺散毒的可能。
延期 or 不延期,網友熱議!
開放一人堂食可能嗎?
從網友的反應來看。
很多人是希望能夠繼續延期,因為這樣疫情就能控制住。
但繼續延期的話,不用想那些商業肯定會受到不小打擊。
「當然我感覺還是會延期的。希望年底的時候可以開放給遊客進來。」

「看起來挺有可能延期到6月底。不過這樣一來對商業的打擊就很夠力了,希望到時當局能補貼他們。」

「最好還是延期吧,充分控制住再說。然後一切好轉以後就不要再提什麼航空旅遊泡泡了。那些商家跟低收入人群需要更多支援。」

「高警戒狀態最好還是保持到80%的人口都接種過疫苗。要做到這點不容易,但為了長期考慮必須如此。更多人接種疫苗,開放邊境的時候就會更低風險。」

「不管延期不延期。關鍵是我仍舊看到很多地方比如公園食閣超市,人還是很多。但如果延期,商場就比較備受打擊了,去的人不多,也沒人堂食。」

「不然乾脆點,在6月13號之前來個7天的阻斷期吧。這樣可能都會好起來。」

很多網友都知道新加坡進入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都已經是無奈之舉。
但如果延期甚至重新來一輪阻斷。
這個代價,也不知道受不受得起。
「延期?封城?這樣會導致多少商店倒閉,又會有多少人面臨失業?那些在封城期還能拿到工錢的人很幸運,但這樣幸運的人又有多少呢?」

「還是別了吧,我們的收入真的挺受影響。要延期,就得給更多補貼幫助吧。」

「除非萬不得已。不然還是避免陷入疫情-阻斷的死循環吧。」

一邊是疫情,一邊是經濟。
跟去年的情況不一樣,這一回的疫情發生在社區,很多人都切身感受到了這種夾心餅乾的壓力。
那如此一來,新加坡還能有什麼法子來解決這種兩難?
開放一人堂食
最近,坊間在討論是不是可以先開放一人堂食的可能性。
這個想法怎麼來的呢?
雖說現在大多數默認居家辦公,但也有一些行業是必須出門跑業務的,比如送餐員跟德士司機們。
還有巴士司機、零售商店員工、清潔工,以及安全大使。
進入高警戒第二階段後,禁止堂食。
有的人是這樣吃飯的



來源:Facebook
隨處隨地,車當椅子,手當桌。
說不辛酸,那也是強撐體面。
大家不出門,但也在網上看到了這些照片,關注度一高,當局也注意到對於必須外出的人,沒地方吃飯確實是個困擾。

這才有了後來,專門制定區域供給這些跑生活的人一個吃飯的地方。
比如義順、新達城、宏茂橋中心、各片區的社區中心都騰出了一人堂食的場所。
現場擺放格局如下,每桌之間目測間距1到2米左右,一桌一椅一人。

來源:tan kiat how
進門有人檢測體溫。

來源:tan kiat how
也有一些室外場所,格局布置都差不多,特點就是空曠


來源:teo chee hean
所以,如果這種一人食的方式可行,那麼是不是可以普及更多人?
有人就會這麼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