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早就不檢測新冠了
為何天天還有新增病例?
這幾天新加坡出現大量新增新冠病例,不少朋友問,新加坡不是早就不檢測了嗎?連旅客入境都免檢測、免隔離,新增病例哪來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
新加坡沒有檢測骨痛溢血熱/登革熱,為什麼還有新增病例?
新加坡沒有檢測肺癌胃癌直腸癌,為什麼還有新增病例?
新加坡沒有檢測近視眼,為什麼滿街戴眼鏡的?
新冠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局不強制檢測,照樣能發現新病例。
在新加坡,新冠防疫早已常態化。小政府,大社會,每個人得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有一種東西叫ART抗原檢測棒。新加坡市面上的ART檢測棒有不少是從中國大陸進口的,超市、藥妝店到處都買得到,價廉物美,零售價一般在2.50新幣左右,比小販中心一盤燒鴨飯還便宜幾乎一半。

有許多人,從國外旅行回來,自測;準備參加大型活動如婚宴,自測;準備探望長輩,自測;出了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咽疼,自測;身邊有人確診了,自己哪怕無症狀,自測;等等等等。
這類自測出了陽性結果,都不上報。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上報,每天的幾千起新增確診數據,又從何而來?
是這樣的。有些人自測陽性,但是無症狀,感覺不放心,前往診所再測。另有些人,出現症狀之後,懶得自測,直接上診所看醫生。在診所做出的ART陽性結果,就會上傳到衛生部。
所以,每天的新增病例數據就是這麼來的。
也所以,無論衛生部長或專家,或我們《新加坡眼》,一直在說,新加坡的實際陽性率肯定比「帳面上」的高,而且可能高不少。
當然,有些朋友還要問,這些不都是ART抗原檢測了嗎?那麼,每天新增病例當中8%至10%的PCR核酸檢測陽性,是怎麼回事?
沒錯。絕大部分人在ART陽性之後,就認定為確診。但是,那些屬於高風險的人員,例如有多種基礎病長期病史的、先天免疫力不足的、孕婦、年紀很大的長者、未有疫苗保護的幼兒等等,以及日常接觸這些高風險人群的從業人員,在ART陽性之後,會安排PCR核酸檢測。
為何要「多此一舉」?因為ART只能檢測出陰性陽性,無法檢測出體內的病毒量,只有PCR核酸檢測才能測出病毒量。對高風險人員,為保守起見,用PCR核酸來覆核他們ART的陽性結果,同時可以更準確地掌握他們感染之後的風險情況,如果PCR核酸檢測結果Ct值很低,意味著體內病毒量很高,那麼就必須特別謹慎對待。雖說新加坡從去年下半年已執行居家康復,但是,高風險人群仍須住院,哪怕是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