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化工產業
新加坡裕廊島工業區是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和荷蘭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新加坡還是世界石油貿易樞紐、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鑽井平台製造國,獨占全世界70%市場份額。
新加坡,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物流樞紐及重要港口。新加坡的港口在世界上排名第一,還被列為重要的國際海事中心,已連續4年奪得世界海事之都稱號。

煉油石化產業是新加坡的重要經濟支柱。新加坡的石化行業早在2011年時,產值就高達770億美金,占當時生產總值34%。新加坡的煉油廠除了加工汽油等不同油品,還能生產氣態燃料、合成氣體、石油化工產品以及潤滑油和瀝青原料。
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
煉油業不僅為新加坡帶來了真金白銀及大量的利潤,還為新加坡第二大製造業——化工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
《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化學工業發展迅速,在各行業中所吸引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比最高,高達32.2%。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公布的2019年度數據,化學工業占比從2018年僅2%激增至32.2%。
新加坡的化工業發展快速的原因,由於日本和中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中,分別有大約70%和80%的石油都要途經戰略要地馬六甲海峽。
因此,從原油到成品油的煉油需求非常強烈,新加坡充分利用馬六甲海峽海上戰略性石油通道樞紐優勢,及時抓住國際產業分工轉移機會。

大力發展石化產業
新加坡時不但敏銳察覺到東亞石油產品消費的大量需求,而且還意識到新加坡可通過加工原油獲得巨大利潤。1960年代,新加坡果斷決定要大力發展石化產業。
發展石化產業需要大力度吸引全球投資。當時,跨國石油公司也正在尋找更低成本的石油新基地,進行資本與技術轉移,由此,新加坡政府實施了許多項優惠的制度,吸引跨國公司企業來新加坡投資,比如著名的殼牌、BP和埃克森美孚等。
新加坡煉油廠的加工能力和複雜程度在全球居領先地位,成為世界平均煉油規模超過2000萬噸/年的兩個國家之一,另外一個國家是美國。
時到如今,新加坡是世界上極少數不干預石油行業的國家,完全按照市場機制自由發展。新加坡還推行了包括優惠稅制、簡化政府審批等一系列自由貿易措施,提供優化比區域鄰國更加優質的投資環境。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為發展石化工業的用地,新加坡1995年就開始填海造陸,並且把七個小島合併成一個大島,打造成了總面積32平方公里的裕廊島。這個工程2009年完成,比計劃提前了20年,給石化行業提供了一流的硬體條件。
新加坡為了節省用地,建立了東南亞第一個地下油庫。在裕廊島的地下130米。雖然裕廊地下儲油庫的開造成本比填海建陸油庫成本提高了三成,但卻給新加坡節省了60公頃的土地。
因此,新加坡人充分應用了天時地利人和,在缺乏足夠的國土與資源情況下,仍然能夠在囧境中解決了問題,被稱為:沒有一滴油的新加坡,卻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煉油大國。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