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未發現新毒株 僅一從中國輸入重症病例
衛生部長王乙康說,去年最後四個星期,約有200名從中國入境者感染冠病,占我國輸入病例不到5%;七個重症輸入病例中,僅一人從中國抵境。
自開年以來,本地還沒有出現從中國入境的冠病重症患者,也未檢測到毒性更強的新變種毒株,因此目前不必調整防疫措施。
中國近月來暴發新一波冠病疫潮,但在我國的輸入病例和重症病例中,從中國入境新加坡的僅占一小部分。

衛生部長王乙康星期一(1月9日)在國會就新加坡如何應對全球冠病疫情發展發表部長聲明。他說,去年最後四個星期,有約200名從中國入境者感染冠病,占我國輸入病例不到5%;七個重症輸入病例中,僅一人從中國抵境。
他相信這是因為自疫情暴發以來,往返新中兩國的人次一直保持在低位;而且我國要求所有入境者必須完成冠病疫苗接種,未完成接種者須出示陰性檢測證明。
交通部長易華仁在發表部長聲明時,也闡述我國如何安全有序地恢復航空連接。他透露,往返新加坡與中國的航班已從去年10月底的每周25趟,增至目前的38趟,但還不到疫情前的10%。
乘客人數方面,每天有700人至1000人從中國抵境,僅占樟宜機場每日抵境總人數的1%至1.5%。
王乙康說,我國的邊境防疫措施不像東協多數國家那樣完全開放,也不像日本、加拿大和一些歐盟國家那樣,要求所有從中國入境者做行前檢測;而是跟西班牙一樣處於中間,既不是最嚴格的,也不是最寬鬆的。
他舉例,若新加坡要求所有從中國入境者做行前檢測,那麼對於從確診病例和重症病例較多的地區入境的人,以及可能有利於病毒傳播的本地社區場所,是否也須實施同樣規定。「當新加坡經歷另一波疫潮,其他國家和地區又會如何對待新加坡的旅客?」
王乙康強調,新毒株可能源自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因此監測新毒株需要有效的全球監測系統。中國各市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在積極監測新毒株,並且每周上傳最新的病毒基因組序列,由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設在新加坡的辦事處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目前在中國傳播的主流毒株BA.5.2和BF.7,數月前在新加坡和其他地區已發現,而全球各地已探測到超過650種奧密克戎亞型變異株。
若新毒株具免疫逃逸能力 我國或須重啟嚴格管控措施
王乙康坦言,當前最擔憂的是可能出現更危險和未知的新毒株,以及如何保護醫療系統。
若新毒株具有免疫逃逸能力,或傳染力更強,我國可能須重啟嚴格的邊境管控措施、入境者隔離政策及社交聚會人數限制,直到研發出有效的新疫苗為止。
王乙康提醒,隨著新毒株出現與再度感染病例增加,新加坡會出現新一波疫情。除了加強全球監測和實行邊境管控措施,最好的防禦就是達到最新的疫苗接種要求。
截至去年12月31日,約六成年滿18歲的人已達到最新接種要求,平均每天有1萬3000人接種二價疫苗。
王乙康說,政府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會繼續評估疫情,在必要時做出調整或實行新措施,任何應對措施都必須以科學證據和數據為依據。
李顯龍總理也在臉書發文,呼籲公眾在農曆新年期間繼續履行社會責任,保持安全。「如果疫情繼續保持穩定,我們有望解除最後的防疫限制,進入疫後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