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13日訊)大馬國會下議院副議長倪可敏呼籲,搶先將「人日撈生」列為國家文化遺產,以免他國捷足先登,引發新馬公眾熱議,新加坡美食家指「新馬一家親,無需爭!」
撈魚生是馬新一帶華人歡慶農曆年的習俗之一,顧名思義就是要在農曆年撈個「風生水起」,象徵一整年的好預兆,討個吉利。
也是行動黨副秘書長倪可敏於2月10日出席一新春團拜時,建議旅遊、藝術及文化部,儘早把馬來西亞華裔所創的大年初七「撈生」文化,列為馬來西亞文化遺產,以免讓他國捷足先登。
其實,大馬早在2009年就將撈魚生納入國家文化遺產,馬新兩國國人多年前更為了爭當撈魚生髮源地而吵得面紅耳赤。
如今,搶先拿下「人日撈生」文化的專利權的言論,勢必再引發爭論。
林益民:新馬一家親,無需爭!
針對「初七撈生」的淵源,著名美食家林益民受詢時表示,馬新兩國本來就是一家人,並不需要因此爭個你死我活。
「重點不在於誰搶先奪得『初七撈生』這個文化遺產虛名,而是享受這個習俗文化,和親戚好友一起撈,討個吉利、享受佳節氣氛以及增進感情。」
馬文化遺產基金成員:沒有意義
馬國國家文化遺產基金會成員吳恆燦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表示,倪可敏建議將「初七撈生」列為國家文化遺產的建議,其實並沒有意義。
他透露,但凡提出國家文化遺產建議時,必須符合三大標準,分別問共識、共願以及共求。
「就拿『共識』來打個比方,難道馬國人都達到共識,只在大年初七撈生嗎?」
林益民(左)和藍平兒。
說法 1:撈魚生起源於廣州南洋4名廚發揚光大
撈魚生起源於中國廣州,流傳至本地,由南洋四大名廚發揚光大。
林益民透露,若要追溯魚生真正的發源地,那就要考究當年中國廣州漁民捕獲魚兒後便將魚配上調味料生吃的飲食習慣。
「這個吃法後來被本地祖籍為廣州的名廚『四大天王』:譚銳佳、冼良、許國威和劉育培所採納並研發,才有了魚生這一道賀年菜肴。」
他透露,初七被廣東人成為「人日」,屬人類的生日,因此在人日撈魚生也成為極具代表性的華族傳統。
「華人在『生日』這一天齊聚一堂撈魚生,每道菜都代表好兆頭,大家一邊倒一邊念吉祥話,不僅象徵好兆頭還炒熱氣氛,和樂融融。」
說法 2
專家:南洋華僑創製並非來自中國
東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藍平兒博士受詢時表示,不少外國人都誤以為撈魚生屬中國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其實不然。
他指出,撈魚生並未源自中國,而是早期中國南方人都有吃魚生的習慣,這些南方人當年下南洋時,將吃魚生的飲食習慣也帶到了南洋。
「約六零年代時,本地開始出現撈魚生象徵好兆頭的習俗。」
他說,過去20年,新年撈魚生的習俗被本地人帶到世界各地,如中國北京、上海和香港等,且也獲得許多海外華人歡迎,發揚光大。
Post in: 中國報 Johor Chin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