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中央商業區上班族。(聯合早報)
得看有沒有「入對行」
最能讓職場社畜精神為之一振猶如打了興奮劑的事情,除了升職就是加薪。
今天新加坡兩大中英文媒體的新聞標題,都與加薪有關:
聯合早報:逾八成大公司料未來12個月會調高工資
海峽時報:三分之二新加坡僱主未來一年計劃為員工加薪
這些標題看得紅螞蟻心花怒放,但很快就清醒過來:
我們真的可以期待好薪情嗎?
還沒深入閱讀新聞之前,先瞄一眼臉書留言區,發現不少讀者也有同樣的疑慮。好些留言都點出:「料」和「計劃」都是未知數,搞不好自己的僱主偏偏就屬於那個不準備加薪的「三分之一」。


讓人有些驚訝的是,加薪的新聞似乎不像以往那樣很快就在網上「火爆」起來。有可能是社媒的推送算法改變了,也有可能多數新加坡人還沒看到這則新聞;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雖然看到新聞但大家已經不太關心。
眼尖的蟻粉或許有注意到,兩個標題的數據一個說三分之二,一個說逾八成,似乎對不上?其實兩則新聞只是將重點放在同一份調查的不同角度。
這份調查就是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今天(12日)發布的《2023年人力與工資調查》。
調查是在7月20日至31日進行,共有282家來自各大主要領域的企業參與,79%是中小企業(平均聘請42名員工),其餘是大公司(平均聘請475員工)。
兩大發現

鳥瞰新加坡中央商業區。(聯合早報)
一、商業環境的展望
三分之一(35%)受訪企業預計未來12個月的經濟環境將變得更疲弱。
對前景最悲觀的三大領域是:
信息通訊及專業服務業
零售、酒店及餐飲業
批發貿易業
認為前景變化不大的領域是:
建築及土木工程業
房地產業
物流及交通業
銀行、金融、保險及會計業
61%受訪企業認為通貨膨脹壓力將推高商業成本。
首當其衝的三個領域是:
房地產業
醫療與教育業
信息通訊及專業服務業
45%受訪企業預測未來12個月商業收入將減少。
85%企業預計商業成本在未來12個月將上漲至少10%。
二、人力資源與工資
51%受訪企業在過去12個月沒有增減全職員工人數。未來12個月,53%預計全職員工人數將維持不變,36%會聘請更多員工,10%會縮減人手。
20%的企業在過去12個月聘請了更多員工,未來12個月會繼續招聘更多員工。
有意招聘更多員工的三大領域:
銀行、金融、保險及會計業(38%)
零售、酒店及餐飲業(30%)
醫療和教育業(20%)
88%大公司在過去12個月給員工加薪,86%預計在未來12個月會給員工加薪。
73%中小企業在過去12個月給員工加薪,62%預計在未來12個月會給員工加薪。
整體而言,過去12個月,61%受訪企業有給員工加薪,並將在未來12個月繼續給員工加薪。
調查的第三個發現與員工培訓和技能再提升有關,感興趣的蟻粉可自行翻閱調查報告。
所以早報的標題是著重在大公司,而海峽的標題則側重於整體調查結果。
最重要的兩張圖
整份調查報告最重要的信息,其實藏在以下兩張圖表中。
第一張顯現了未來12個月打算給員工加薪的企業都分布在哪些領域。

《2023年人力與工資調查》第30頁。(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官網截圖)
如果你所工作的領域屬於維修服務、房地產業或者物流及交通業,那恭喜你,有80%的機率能盼來加薪。加多少當然看你所屬的行業以及個人表現啦。
那些從事銀行、金融、保險及會計業(76%)、零售、酒店及餐飲業(76%)、信息通訊及專業服務業(75%)和醫療與教育業(70%)的員工,在接下里一年內盼到加薪的機率也不低。
從事其他領域的員工,雖然也有50%的機率能加薪,但也許不期不待就不會有傷害。
另一張圖表顯示的是整體概況。

《2023年人力與工資調查》第32頁。(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官網截圖)
有趣的是,原本在上一張圖「墊底」的藝術與文化及社會服務領域,在整體情況的圖裡,卻排在建築與土木工程,以及製造業之前。
換句話說,從事建築業和製造業的員工,未來12個月的加薪機率最低。
報告的第31頁也顯示,那些計劃在未來12個月給員工加薪的企業,平均加薪幅度為6%。中小企業的平均加薪幅度是7%,大公司則是4%。這個幅度比過去12個月的平均加薪幅度少一個百分點。
這麼看來,在榜上前三個領域上班的員工,還真可以小小期待一下加薪。至少希望這份好「薪情」能稍微抵消明年1月1日消費稅增加一個百分點帶來的鬱悶心情。
新加坡 經濟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 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