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已正式揭曉2025年度全球全日制MBA與商科碩士排名。
該榜單廣泛涵蓋了來自58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共計340個頂尖MBA項目,以及一系列備受矚目的商科專業碩士領域,如管理學、金融、市場營銷、商業分析及供應鏈管理等五大核心方向。

這一排名無疑是全球商科學生及教育界每年翹首以盼的重要參考,為他們的學術規劃與職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指南。

排名指標
通常,排名以以下幾個核心指標為依據:
1. 畢業生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
2. 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3. 校友成果(Alumni Outcomes)
4. 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
5. 思想領導力(Thought Leadership)
6. 班級和教職員工的多樣性(Class & Faculty Diversity)
MBA
排名總體情況

在全球MBA排名前20的院校中,美國高校持續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前四位均被美國頂尖學府占據。
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憑藉其全球最佳的校友成果和畢業生卓越的就業能力,連續第五年穩居榜首。
緊隨其後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和哈佛商學院,分別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名。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此次躋身前四,超越了倫敦商學院和巴黎高等商學院。
在歐洲,巴黎高等商學院位列全球第六,西班牙的IE商學院緊隨其後,排名全球第九。
這一系列排名再次凸顯了美國高校在MBA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
前五名
史丹福大學商學院 - 美國
沃頓商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 - 美國
哈佛商學院 - 美國
倫敦商學院 - 英國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 美國
新加坡院校排名情況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在亞洲大學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25位。
南洋商學院全球排名第36位,位居亞洲第三。
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全球排名第41位,位列亞洲第五。
商業分析

麻省理工學院(MIT)上升一位,憑藉其在BA相關商科項目的全球領先地位,成功擊敗眾多對手,重登榜首。
在今年的排名中,法國院校表現搶眼,共有四所院校並列第三,分別是埃塞克高等商學院、巴黎高等商學院、巴黎綜合理工學院以及中央理工-高等電力學院,展現了法國在商科教育領域的強大實力。
倫敦商學院(LBS)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位列第五名。
然而,來自英國的帝國理工商學院則稍顯遜色,排名第八,與去年相比下降了兩個位次。
金融

在最新的排名中,牛津大學榮登榜首,巴黎高等商學院(HEC)緊隨其後位列第二。
倫敦商學院則遺憾地被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金融項目超越,未能保持前三的位置。
劍橋大學則穩居第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排名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排名繼續下滑,從去年的第九名降至了今年的第十名。
管理

去年,全球Top 10榜單罕見地未出現美國院校,幾乎完全由歐洲院校占據。
但今年,局勢發生逆轉,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以及耶魯大學強勢回歸,不僅成功擠進前十行列,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好成績。
其中,史丹福大學位列第二,MIT緊隨其後位列第五,耶魯大學也表現不俗,占據第七名的位置。
市場營銷

在市場營銷領域的全球評比中,歐洲院校占據了TOP10榜單的九席,其中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獨占鰲頭。
與此同時,英國院校也不甘示弱,帝國理工學院與華威大學在今年的評比中依然表現出色,分別位列第六和第七。
特別是華威商學院,其排名較去年上升了兩位,進一步鞏固了英國在商科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作為唯一一所上榜的美國高校,成功躋身TOP10榜單的第五位。
供應鏈管理

密西根大學自前年躋身前三後,持續攀升,去年位列第二,而今年更是以卓越表現榮登榜首,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碩士教育的領軍者。
與此同時,去年穩坐冠軍寶座的麻省理工學院,在今年的排名中未能延續其輝煌,遺憾地未能進入前十榜單。
在英美歐名校雲集的Top 10中,香港科技大學(港科)也以其卓越的供應鏈管理專業脫穎而出,成功闖入全球前十,並實現了相比去年提升兩個位次的顯著進步。
中國(內地)高校排名情況

整體概況
中國(內地)共有10所商學院進入2025QS全球全日制MBA排名。
其中5所商學院排名有所下降,另5所排名保持穩定。
在投資回報指標中,中國(內地)MBA商學院展現出強大優勢。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內地)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29,亞洲排名第二。
在投資回報率指標中,全球排名第14(比去年上升5位),亞洲排名第一。
思想領導力指標全球排名第10,亞洲排名第一。
畢業生就業力指標全球排名第30,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國立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投資回報指標排名從去年的第18位下降至第23位,但仍保持亞洲第三。
中歐國際商學院
就業能力指標全球排名第44,進入全球Top50,是中國(內地)僅有的兩所進入該指標前五十的學校之一。
校友成果指標全球排名第19(比去年下降8位),但仍是亞洲排名第一。
學生多樣性指標全球排名第44,亞洲排名第二。
就業能力指標全球排名第44,進入全球Top50,是中國(內地)僅有的兩所進入該指標前五十的學校之一。
校友成果指標全球排名第19(比去年下降8位),但仍是亞洲排名第一。
學生多樣性指標全球排名第44,亞洲排名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