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今天刊出一項重要研究成果,顯示人類已抓住新冠病毒的破綻!
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Professor Lisa Ng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新冠病毒的一個變種,在複製能力沒有下降的情況下,毒性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所以症狀更輕。

Professor Lisa Ng(A*Star)
這一病毒變種是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病毒變異體。該發現意味著:ORF8可能是治療冠病的有效靶點,阻斷ORF8編碼蛋白,就能降低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傷害。
由Lisa Ng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今年1月到2月期間,新加坡出現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Δ382)的新冠病毒變種。這一缺失開始於ORF7b,止於ORF8的轉錄調控序列;缺失的結果是ORF8的轉錄直接被阻斷,也就是說ORF8不能編碼了。

更有意思的是,這一缺失並沒有降低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卻顯著降低了其致病能力,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毒性」。
科學家發現,攜帶Δ382突變的新冠病毒雖然在疫情早期成功傳播,但是在3月份後,就再也沒有被發現過。不過,新加坡的研究人員還是對這一變種充滿興趣。雖然Δ382突變並不影響新冠病毒的複製,但是對感染者的臨床結果、以及免疫反應有什麼影響,此前並沒有人研究。

新冠病毒(NIAID-RML)
於是,新加坡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回顧性研究,招募了131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92人感染「野生型」新冠病毒,29人只感染∆382變異體,10人同時感染∆382變異體和「野生型」新冠病毒。
總體來看,三個不同感染類型的患者病症相似。但與「野生型」病毒感染者相比,感染∆382變異體的患者體溫中位數低,系統性炎症也更輕。
但兩組患者的病毒載量並沒有差異。這意味著∆382變異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沒有影響。
從臨床結果來看,感染∆382變異體的患者,比感染「野生型」新冠病毒的患者,情況好得多。雖然三組患者的肺炎發生率相似,但感染∆382變異體的患者都不需要氧氣治療,其他兩組患者的情況則基本相似,需要氧氣治療的占比為28%和30%。
研究人員也從免疫方面比較了不同類型患者的差異。基於患者留存的血樣,研究人員發現,在症狀出現後的第8天,與感染「野生型」新冠病毒的患者相比,感染∆382變異體的患者,血樣中檢測到更高濃度的抗病毒因子,以及較低濃度的致病因子。

相對於沒有出現肺炎的「野生型」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382變異體且沒有肺炎的患者血樣中,T細胞活化相關因子(免疫力)上調了,而與肺損傷相關的因子則降低了。
而之前科學家的研究已經發現,「野生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T細胞反應會嚴重受損。結合早前的研究發現,基本可以確定ORF8蛋白在新冠病毒的免疫逃逸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抑制ORF8蛋白的功能,將是一種潛在的治療冠病的策略。

也有病毒學家表示,這一研究成果不僅對研發藥物有幫助,也有助於疫苗研發——開發針對ORF8蛋白的疫苗,可從一開始就限制新冠病毒的毒性,同時讓患者容易產生更強的免疫反應。
這無疑是全球眾多正在努力繪製新冠病毒遺傳多樣性圖譜的科學家們,所取得的一項具有重大價值的發現。人類或許已抓住新冠病毒的破綻!這讓更多人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中,看到了一線更美麗的曙光。
在《柳葉刀》刊登的研究報告: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757-8/full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