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之外,華人華裔占比最大的國家,也是現代中國了解世界的橋頭堡。1978年11月5日到14日,鄧小平為了尋找社會發展經驗,依次訪問了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三個國家中,新加坡給小平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了開啟中國的未來,鄧小平向李光耀取經。中國改革開放就是借鑑了「新加坡模式」,成就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蹟。
新加坡是南洋色彩和本土理念共存、危機意識與和諧精神並重,在參觀新加坡美術館時,恰巧遇到著名畫家吳冠中的畫展。在異國他鄉看到中國畫家的展覽,內心的喜悅無以言表。吳冠中曾經解釋過:「新加坡是我尊敬的一個國家,它的道德品質介於中西方之間,文化與中國接近。」可見,這種道德文化的連接,也是很多中國人喜歡來新加坡學習和工作的原因之一吧。

新加坡濱海灣夜景
我對於新加坡的最初印象,還是從電視劇開始。20世紀80年代,中國還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還沒有走出國門。30多集的《人在旅途》電視劇,讓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確實很精彩。它的主題曲《人在旅途》,更是家喻戶曉的歌曲。那時縣城大街旁邊商店的音響,經常環繞著:「從來不怨命運之錯,不怕旅途多坎坷。向著那夢中的地方去,錯了我也不悔過……」
作為新加坡的圖騰魚尾獅(虛構的魚身獅頭的動物),新加坡市中心著名噴水雕塑,,它是由新加坡華人林浪新為旅遊標誌設計的形象,成為了新加坡的城市地標。這種創造能力,是新加坡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前駐新加坡大使張九桓接受《中國日報》專訪,他說李光耀曾經說過:「現在大家都說新加坡發展的不錯,可是我們這些人的祖輩都是廣東、福建沿海的窮人,都是在過去那個年代生活困難才到海外去下南洋,希望能夠打拚一下、闖出一翻天地來。」我們在參觀新加坡博物館,看到李光耀接受採訪時錄像。他談到新加坡別樣的建國經歷,多次哽咽,潸然淚下,令人動容。當年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整個國家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經過數年奮鬥,成為世界上已開發國家之一。

魚尾獅
中國人到了新加坡,總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但實際上,新加坡特彆強調新加坡意識,新加坡的華人,首先是新加坡人,然後才是華人。另外,華人族裔來源較廣,福建人最多,特別是閩南人。廣東人其次,還有其他地區人群。在新加坡,說閩南語的人群較多,各地都有不同語言,華人之間的交流和統一也成問題。
新加坡地處兩個穆斯林大國中間,也是被踢出馬來亞聯邦,建國之後,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新加坡地處於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宗教文化交匯之處,本身也有各種族裔和宗教影響。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新加坡也存在嚴重的種族和宗教問題。新加坡獨立建國之後,一直提倡各族裔平等相處,大家都是新加坡人。通過國家認同而淡化種族,讓各族人民能夠友好相處。因為殖民地關係,英語成為官方語言。李光耀對於華人建立的南洋大學一直採取打壓策略,常人很難理解,但放在大歷史的角度,理解起來就容易了。包括後來的華語運動,其實也是消除地方語言,也是消除小區域團體,統一到大華人,或大新加坡來。其實就是「書同文、車同軌」,才能統一管理。1990年,在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復交之後,新加坡才和中國建交。

南洋理工大學內華裔館
李光耀曾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在您的心中,您覺得新加坡一百年以後能發展成怎樣?」李光耀的回答並非記者所想一般,勾勒出新加坡的美好未來,而是直接回答,我不確定一百年以後,新加坡是否存在。新加坡並不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它是一群精英領導者在沙上捏出來的,是一座「聳立在沼澤地上的80層高樓」。80層高樓自然非常漂亮,但當時它卻是聳立在沼澤里的,它的根基不穩,危機重重。這段話我們讀出了李光耀對新加坡的這個國家的擔憂,同時更看出了新加坡能發展到如今的不易。面積狹小、資源匱乏、新加坡人天然具有憂患意識和集體危機感,而這種憂患意識和集體危機感又反作用成為了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動力。短短50多年的時間,新加坡從一個小小的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已開發國家,背後的創新精神,開拓能力,居安思危意識不禁讓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