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際網路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假消息、網絡犯罪等困擾。如何預防和打擊網絡傳謠、網絡犯罪,是各國都面臨的監管難題。對此,新加坡的做法是:立法監管和公眾教育兩手抓。
任何一枚硬幣都有兩面,網際網路也不例外。在提升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方便生活、提升幸福感的同時,也給國家治理、社會管理、個人生活帶來了不少難題和挑戰,甚至還有許多煩惱和危害,比如網絡謠言、操縱網絡等現象。作為一個多元種族社會,新加坡對網絡假信息更為提防,因為產生的危害可能更大。為了讓網絡環境更加健康,新加坡多措並舉,靠立法監管和加強教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
10月初,新加坡一項專門針對網絡謠言和網絡操縱的法案——《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正式生效。惡意散播假信息,損害新加坡公共利益的個人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和10萬新加坡元的罰款,換算成人民幣約合50萬元;如果企業不願意配合,將面臨100萬新加坡元的罰款,約合500萬元人民幣。
法案生效後,內閣部長在發布更正或撤下信息的指示時,須註明有關網絡內容為什麼是虛假的,公布決策原因。作為中介的網絡平台須加強數碼廣告的透明度,有政治目的的廣告須披露有關內容贊助商的身份。
這項法案最早是今年5月8日在新加坡國會通過。為落實好該法案,新加坡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一方面,通訊及新聞部下屬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專設辦事處,在出現假消息時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技術諮詢,確保不同政府部門應對假信息時行動一致,並監督科技公司是否落實更正或撤銷指示,遏制網絡假消息傳播;另一方面,政府同科技公司合作制定相關行業守則,包括要求網絡平台身份實名認證,防止濫用帳號現象,優先呈現可信內容。
除了監管,新加坡政府還致力於通過宣傳教育,提升公眾辨識假消息等有害信息的能力。不同年齡段群體在使用網際網路時,接觸到假消息時的認知能力和處理方式不同,對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事情,容易輕信,部分人還會不假思索地轉發。針對此類現象,新加坡政府推動公共教育,培養網絡使用者批判性思維,培養公眾提高辨識假消息等有害信息的能力。從整個社會層面,加大辨識假消息宣傳教育力度,在大範圍內讓公眾學會辨識和中斷網絡假消息,特別是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對網絡世界缺乏了解的人。
同時,讓民眾了解在新法案實施後,惡意散播假信息者將會受到法律懲處,民眾有義務在辨識消息真偽後才能轉發。創造個人、網站和政府齊心協力對抗假消息的氛圍。
此外,在學校教育方面,將培養學生辨識假消息的能力列入了學校課程計劃,教學生如何查證、確認、判斷信息的真假,引導他們從可靠、客觀的新聞來源獲取和核實信息,從小培養良好的上網習慣。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