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病房沙盒計劃涵蓋範圍擴大 讓更多公共醫療機構加入


居家病房沙盒計劃涵蓋範圍擴大 讓更多公共醫療機構加入
衛生部醫療護理轉型署今年4月起,開始接收兒科、婦產科、擇期手術及復健的病患,讓他們可以在家通過非接觸式生命體徵監測和擴增實境等科技,接受治療和遠程監護。加入計劃的醫院也從原有的5家增加到9家。
衛生部醫療護理轉型署推出的居家病房沙盒計劃的涵蓋範圍擴大,讓更多公共醫療機構加入,照顧更多不同病症的病人。
從今年4月起,當局在計劃下,開始接收兒科、婦產科、擇期手術及復健的病患,讓他們可以回家接受治療、遠程監護和問診服務。原本需要住院的冠病病人也可繼續在計劃下回住所休養。
加入計劃的醫院也從原有的五家增加到九家,這意味著,幾乎所有本地公共醫院都參與了計劃。
計劃負責人賴逸峰表示,預計到了明年4月,將有超過2千700名病患在計劃下受惠。
他和團隊希望為各個年齡層的病患和看護者創造更有利的康復環境,包括有黃疸病的新生兒。
「有黃疸病的新生嬰兒,如果不需要紫外線燈的話,他們就不需要入院,他們可以門診,每隔一天兩天回去做一個血液樣本的檢驗。然後,一些中風患者或半身不遂,他們需要重新學習做一些生活起居,這些在家做的話理論上效果應該會更好。」
賴逸峰也指出,計劃的另一目的是騰出病房床位給更有需要的病患。計劃從去年四月到今年六月已讓約1000名病人受惠,估計省下7000個住院日。
原本需要住院的冠病病人也可以在計劃下居家休養,高齡96歲的黃開道就是其中一人。他的女兒黃景霞透露,父親在家裡接受治療讓家人更放心。
黃景霞說,父親因為年紀大了,有時候會有一些失憶,所以在家裡看診的話,他比較舒服,因為身邊都是熟人,在家裡接受醫生看診也為看護者們省下很多時間和麻煩。
參與計劃的病患也能獲得津貼,來支付相關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