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是一項長遠規劃,不像服裝潮流能說改就改,新加坡現有的城市規劃足以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未來若需要微調,更可能是因為順應科技發展,而非受冠病疫情影響。
新加坡規劃大師劉太格前天(11月18日)在彭博創新經濟論壇上,接受瑞典建築博物館總監基蘭·朗(Kieran Long)訪問時,談到冠病疫情將如何改變城市的發展,他認為即便嚴重如冠病,也不會對現有的城市規划起太大的影響。

新加坡規劃大師劉太格前天在彭博創新經濟論壇上受訪,他認為,相比疫情,科技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反倒大一些。(彭博社)
劉太格說:「你可能覺得我固執、古板,但是我認為一座城市不像服裝或工藝品,不喜歡就扔掉或砸壞。一座城市無法說改就改,所以身為一名規劃師,我們必須把城市規劃視為一件永久的創作。」
他覺得,規劃師首先必須了解居住者的需求、土地的需求,也要知道所建造的東西可能會矗立好幾個世紀。
過去兩年來冠病疫情雖然改變了人們生活上的一些習慣,例如採取遠程辦公模式,但是劉太格認為大家對衣食住行和社交方面的基本需求仍是不變的,所以城市規劃也不會有太大變動。
劉太格會後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解釋,辦公室、購物中心、學校,這些設施仍舊不可或缺。遠程辦公難以完全取代面對面交流,所以辦公室還是必要的。
「城市的形成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而人類是社交動物。城市在歷史上經過許多戰爭和疾病,可是還是照樣存在著,所以說突然來個冠病城市發展就改變了,這是不合理的。」
相比之下,他覺得科技的影響反倒大一些。他說,為了順應科技發展,得微調一些空間規劃,如過去購物中心內以零售店居多,但現在上網購物的人多了,所以更多空間改為餐飲場所。
他也告誡,現在輿論中常出現提倡改變的聲音,說是為了創新和未來,但重要的是先了解規劃的理念,不是為了改而改。
陳慶珠:不應隨意改變 城市有傳承和歷史價值
劉太格曾任建屋發展局局長兼總建築師,及市區重建局局長及總規劃師,1992年退休後加入私人設計公司,四年前80高齡時創辦了墨睿規劃與建築諮詢公司。

新加坡外交部巡迴大使、李光耀創新城市中心教授陳慶珠在一場討論會上說,雖不能大刀闊斧改建整座城市,但可從小處著手重新設計一些空間,讓人們重建社交生活。
在另外一場討論會上,新加坡外交部巡迴大使、李光耀創新城市中心教授陳慶珠認同劉太格說的,認為各自的城市都有傳承和歷史的價值,就算想在后冠病時代重新規劃,建築也不能說拆就拆。
「一座城市是永恆的。倫敦就像是一位華麗的老太太,巴黎則是一位時髦的老太太。所有的城市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我們不希望隨意改變。」
不過她也提到,疫情期間許多人改為遠程辦公,大家在這過程中失去了與社會的連接和一些社交關係。因此建築師和規劃師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重新設計一些空間,讓人們可以重建社交生活。雖然不能大刀闊斧地改建,但可以從小處著手,例如建立更多綠色空間。
記者:魏瑜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