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精英主義背後的危機
總體來看,整個社會能上大學的人仍是少數,這意味著能成為所謂精英的人也是少數,新加坡人也堅信這一點。
從小學開始,五花八門的評估、分流,實際是通過成績將優等生,差生層層隔開。學業頂尖那批人,可以進入六年直通班,有更多關注和自由空間,還可以跳過中考,直接參加A水準考試,進入大學。
而其他學生則需經歷七八年的中學教育,才有機會讀大學。
有經歷過該模式的網友表示,大部分普通班的學生,都進了技校,好一點的去了理工學院,絕大部分根本進不去高中。因為學校的課程就不是為了上高中做準備的。
一次小學考試完全決定人生走向,扼殺那些可能後期凸顯才能的孩子,這正是分流制度的殘酷。另一方面,還加劇了階級分層。有些優等生,甚至會歧視普通班的學生。

除此之外,中小學「半日制」的教學方法,大量學生為了應付可怕的分流考試,只能在放學後去補習班學習。
孩子早上出門,下午做課外活動,晚上補習,比上班族辛苦多了。在這種高強度的課業壓力下,新加坡的孩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也壓力爆表。

世界第一也要改革
民眾的呼聲促使新加坡不斷改革,今年的兩大政策堪稱大刀闊斧。3月,新加坡教育部宣布:首先,延續了近40年的中學分流制度(快慢班)將被取消。
教育部將從2024年起,在中學全面推行科目編班分流。所謂科目編班,是讓學生根據自己能力,修讀不同的科目級別。
當然,剛進入中學的學生,所修讀的科目級別取決於小六會考成績,但之後可以憑藉校內考試成績,修讀更高級別的科目。
其次,劍橋O水準(中學四年班)劍橋N水準(中學五年班)將停考。

2027年,新加坡將進行全國統一考試,成績單上會列出學生所報考的科目和級別(G1/G2/G3)。
這也是取消分流制度之後的配套措施,屆時,將會考驗新加坡改革之後的成效。
新加坡這種敢於反思,敢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佩服的。即使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仍然在不斷地調整,適應世界的發展。
總地來說,香港和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香港所倡導的精英教育更像一種概念,形成的一種爭奪頂尖教育的風潮,只有擁有高資質、高素養的學生才更具競爭能力,偏重於優質的國際教育。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是其公立學校的教育體系,在分流制度下,拔尖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有更大的機會培養成世界最頂尖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