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自2011年開始,在各小學、中學推廣落實「母語雙周」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在學校主辦為期兩個星期(十天)的母語活動。目的是要學生有更多機會深入接觸母語,從而喜歡上母語。教育部還撥巨款給各校,足見教育部落實「母語雙周」的「決心」。

Mother Tongue Fortnight
母語雙周活,是由母語部和CCE/CME Department聯合主辦的。母語雙周活動主要有以下主要目的: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母語及其文化提供平台;為學生使用母語及體驗其文化提供機會;鼓勵學生多加使用及欣賞母語之美。
一起來看看學校的「母語雙周」的豐富多彩的活動。
FOR EXAMPLE 1:
從小一到小五全部母語學生以一年級為單位,共同閱讀一本母語漫畫書、體會母語之美;可以使學生大展才藝的Recess Interlude(就餐插曲),同學和老師們一邊吃飯一邊欣賞母語節目:有唱歌、跳舞、詩歌朗誦、小提琴演奏、二胡演奏、書法、猜謎語、講故事……多才多藝的小表演者精心準備、賣力演出,他們的精彩的表演為小觀眾們帶來了歡笑!

FOR EXAMPLE 2:
以擺攤的形式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做一做,一面認識傳統技藝,一面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活動包括製作豆畫、剪紙以及中國結。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都一絲不苟、認真地學習,最後成功製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豆畫的題材是富有農曆新年氣氛的場景。剪紙的圖案則是小朋友們最喜愛的猴子、桃子和燈籠等新年物品。中國結是編出可愛逗趣的娃娃。這些活動富有意義,不僅讓學生學習華族文化,也可以在進行活動的當兒增進彼此的感情,為自己的學習生涯增添色彩!

FOR EXAMPLE 3:CCM課程(Conversational Chinese and Malay)
CCM課程是教育部推出的華語/馬來語會話課程。
這個課程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英語、母語之餘,學習更多語文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客觀環境。同時課程也能讓學生了解和欣賞其他種族的語言和文化,同其他種族的同學更好地交流並促進我們社會的種族和諧。


FOR EXAMPLE 4:
有的學校v母語雙周,會安排在農曆新年期間,活動內容可謂豐富多彩。首先,老師們先給學生介紹新年習俗和這些習俗的寓意,還特別介紹了年夜飯對我們華人的特殊意義和一些年菜的寓意。

在星期一和星期二的休息節時間,食堂旁的走廊上人頭攢動,原來同學們都在那裡學習用紅包做紅包魚、燈籠,還有做十二生肖的面具。家長義工在那裡耐心地手把手教導學生。紅包魚和燈籠拿在手裡馬上就感覺到了濃濃的節日氣氛,十二生肖面具上的小動物也是可愛有趣。手裡拿著自己的作品,孩子們臉上露出滿足欣喜的表情。在星期三和星期四的休息時間,學生們則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有表演唱歌的,有彈奏鋼琴的,有表演笑話的,還有同學在那裡揮毫潑墨寫下了大大的「福」字。最吸引大家的是兩個小二學生的舞獅表演節目,別看他們小小年紀,表演的舞獅可是活靈活現,他們的表演掀起了陣陣高潮,這真是開心熱鬧的一刻!


OR EXAMPLE 5:

學校邀請玲子傳媒安排兩位作家到學校和同學們交流,他們是繪本作家虎威叔叔和勵志作家王德遠大哥哥。

虎威叔叔在大禮堂為小一至小四近千名的學生分享了他《外公的小房間》的真實故事,學生們有機會穿木屐、捧痰盂,還很興奮地和虎威叔叔合唱很久很久以前的兒歌《落大雨》。由於有趣的講座題材對小朋友們來說很新鮮,所以大家都了樂開了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