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的光華學校就在芽籠附近,而外婆家在不遠的沈氏通道,媽媽就經常帶著我們穿過芽籠到外婆家去。小孩記憶中的芽籠,沒有燈紅酒綠的色彩,印象中那些老店屋,老咖啡館,總是舊舊的暗暗和油膩膩的,午後時分懨懨欲睡,好像時間來到這裡,就不願再走下去了。


長大後,芽籠才沾染了壞名聲,這裡是新加坡著名(或惡名昭彰)的紅燈區。在乾淨守規矩的新加坡,賣淫其實是合法的,這也很符合新加坡一貫的作風,既然禁不了,那麼就定製法律好好管理,在此工作的性工作者,不僅要進行體檢,還需要繳稅,甚至擁有工作準證,但她們不能站在街上拉客。

但我還是經常帶外國友人來芽籠逛逛,這裡有別於光鮮亮麗的新加坡,由鬧哄哄的芽籠路遁入那些曖昧的巷弄里,總會遇見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掛著紅燈籠的地方,你就知道這房子在進行著什麼生意。幾年前還看見人們光明正大的擺檔開賭,賣走私菸等,一切感覺像在拍電影,而這也是芽籠可愛之處,這幾年因為加緊執法,芽籠也凈化了不少。

最近認識一名有趣的芽籠導遊Ah Boy,還在電視上看到他的專訪,年紀輕輕,就已經自己創業,由於他在芽籠長大,對這裡各種有趣的事情都了如指掌,除了妓院之外,芽籠同時有不少的寺廟佛堂,他就推薦我去創立於1902年的忠德佛堂看看,由於地處芽籠,經常也會有芽籠妓女到佛堂拜祭她們意外懷上但必須打掉的胎兒,而接受廟宇事務的也是一個畢業自南洋理工大學的藝術系碩士生,芽籠就是有那麼多有趣的故事。

如果要尋找童年回憶,我還是會往芽籠跑,它們藏匿於一些毫不起眼的角落。這裡依舊有不少老商店,維持著多年不變的裝潢。在這裡遇見小時候經常可見的鳥店,那商店的招牌,有著漂亮的中文字體,繽紛的雀鳥都是手工畫的,那個時代樸質的美感,不刻意的被保存了下來,比現在電腦列印出來的設計,溫暖多了。


不久前約朋友在芽籠吃飯,停好車後隨便逛逛,突然覺得眼前的場景似曾相似。小巷子的盡頭,保留了一棟歐式建築,被刷得潔白無菌,和私人公寓結為一體。至少有40年沒見了,但我依舊認得,那是小時候爸爸經常帶我們來的樂宮戲院,記得巷子口都是咖啡館和露天的流動小販,一到夜晚熱火朝天得很,現在一切經過翻修和消毒,但我還是記得那輪廓,多年來不曾想起,但瞧一眼後,相關的記憶就會湧現,最美好的相遇,不就是久別重逢,而我們都沒有忘記。

芽籠有很多漂亮的老房子,不是那種驚心動魄的漂亮,但如果你願意給它們一些時間,仔細看,還是能挖掘出一些小精彩。正如小風景或小幸福,現在人們都喜歡用小來形容美好感受,小,因為不受關注,更難發現,才更珍貴吧。其實只要你認真看一朵花的世界,你就能找到它的春天。

芽籠路上有個東方汽水廠,曾經是芽籠的地標建築,現在不仔細找還真會錯過,這富有裝飾主義風格的建築,已經成了公寓樓的一部分,門面招牌上的中文字體,帶有明顯的裝飾主義風格,依舊醒目可見,這種風格的美術字,在本地其他建築上也不多見。



拐入24巷A,兩排漂亮的店屋似乎在安靜等候旅人的光臨,門面的瓷磚以花卉雀鳥甚至金龍魚作為圖案,我像參觀畫廊一樣,欣賞著這些設計獨特的瓷磚,由此走入26巷,這裡有棟帶花園的小別墅,架高的房子設計吸取了馬來浮腳屋的建築風格,屋前貼滿了瓷磚的馬六甲梯級,像敞開的雙手,為房子添加了趣味,不對外開放的房子看起來像個宗祠或小廟,屋牆還是用木頭打造的。

芽籠最漂亮的店屋,位於芽籠19巷和Lorong Bachok的交界處,匾額上寫著「江夏平心閣」,這店屋也最能代表新加坡。多元種族的符號,像聖誕樹上的裝飾,堆疊在店屋的門面上,屋檐上具有馬來特色的滴水設計,搭配著門面上各種寓意良好的浮雕,還有一對造型頗具喜感的錫克兵守候。我曾經在多個關於本地歷史的博客上看過這老房子的照片,但一直都沒有費心去尋找它,這次亂走亂逛中,竟然就出現在眼前,這排店屋,比照片中看見的更為耀眼。這就是小旅行的精彩,最美好的相逢,其實就是不期而遇。


芽籠好吃的

(1)新山阿明
經常會帶朋友來的煮炒館子,新山阿明過去位於芽籠一條小巷子裡,旁邊有溝渠,還會看見老鼠,搬來這裡後,位置環境更好,食物美味依舊。名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讚不絕口的白鬍椒螃蟹,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煮炒餐廳。打電話定位時順便訂好螃蟹。三樓米粉也是首次光顧必點菜式。

(2)明輝田雞粥海鮮煮炒店
芽籠最有名的田雞粥店,這家也獲得了米其林必比登的推薦。食家們必點微辣的宮保口味,但其實姜蔥、雞精、蒜蓉白鬍椒的口味也不錯。

(3)水源福建面
雖然冠以福建,但新加坡的福建蝦面,應該是本地福建人的發明,也是新加坡人最喜歡的美食之一,這家位於芽籠29巷A的小檔口,炒得鑊氣十足,也經常被譽為本地最佳福建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