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雞娃」,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的是中國特色的虎爸虎媽式培養,給孩子打雞血,不停地讓孩子去學習、去拼搏,取得優異的成績,最終達到理想的升學成果。
這樣的認知讓不少家長掙扎於「該不該雞娃」的問題中。 「雞娃」本身沒有錯,它的初衷是對教育的重視,是希望將孩子培養成更好的人。然而,我們需要審視的是,教育不應只停留在卷面成績,「雞娃」也不應是高分低能現象的推手。從這層意義出發,如何做一個正確「雞娃」的父母?
新加坡式「雞娃」
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是典型的亞洲教育模式,以勤奮努力為基調,追求出色的學術表現。新加坡的教育成就在亞洲、甚至在全球範圍引人矚目。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新加坡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成績均獨占鰲頭;全球最大規模的中小學排名中,新加坡同樣位居榜首。
新加坡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樣令人刮目相看。在《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調查中,新加坡連續5年蟬聯第二,排名僅次瑞士,高於美國;OECD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中學生的「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e)在27個參與國家和地區當中排名第一。
數據很多,我們大致可以這麼理解,新加坡學生能夠做到掌握知識點,考出漂亮的成績,同時具備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新加坡式「雞娃」既滿足了中國家長對於學術成績的「執著」,也實現了他們對教育的新追求與新期待。

新加坡華中校群學生風采
新加坡享負盛名的教育品牌——華中校群
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校群(簡稱「華中校群」)主要成員為新加坡華僑中學與新加坡華中國際學校。
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簡稱「華中」)由華僑領袖、教育慈善家陳嘉庚先生創辦於1919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華中是新加坡第一所華文中學,也是首個引進中國學生並給他們頒發獎學金的新加坡學府。1993年,時任校長杜輝生校長提出「世界級中學」的宏願,志在把華中帶向新的教育領域高峰。在一代又一代華僑教育者的堅守下,華中已經蛻變為新加坡頂尖的雙語雙文化學府,深受海外華僑推崇並在世界範圍內享有較高聲譽。

新加坡華僑中學——陳嘉庚像
2005年,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新加坡教育部的支持下,新加坡華中國際學校(簡稱「華中國際)成立,為新加坡教育體系添加了嶄新的一頁,也為莘莘學子提供了一個連接國際的新軌道。

新加坡華中國際學校
華中校群針對每個孩子的天賦,推出了包括美術、語文、數理、雙文化、人文在內的多項特選課程,從而使學生能夠經歷從探索興趣、培養熱忱、鞏固知識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
在這樣的人才培養框架下,華中校群的大部分畢業生升入世界TOP100頂尖學府,包括新加坡本土名校、常春藤及北大清華,華中更成為英國本土外向牛津劍橋輸送新生最多的學府。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王鼎昌、新加坡教育部前部長黃志明、中國著名法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羅豪才均是其校友。
家門口的「新」式教育
作為新加坡優質基礎教育的標杆,華中校群首次走出新加坡國門來華辦學,落戶大灣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在此合辦一所涵蓋小學、初中、高中的十二年一貫制國際化學校——廣州新僑學校。作為華中校群在華唯一成員,該校將全面引進新加坡華中校群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由新加坡華中國際學校共同管理。

廣州新僑學校效果圖
據悉,華中國際學校教育督學黃衛民已正式出任廣州新僑學校教育督學。他希望能將華中國際學校的成功辦學經驗帶到粵港澳大灣區,向未來輸送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優秀人才。
在他看來,目前在中國,中考仍然是最重要的升學途徑,學校方面會積極響應。另外,學校也會著力引導孩子從知識走向能力,譬如解決問題過程中數據採集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學校執行長袁拔同樣表示,新僑學校會做到符合中國對於基礎教育既定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要求,也會大膽地借鑑和使用華中校群的培養理念和設計,將中、新元素有機糅合在一起。以此滿足學生家長升學與培養的兩重需求。

廣州新僑學校教育督學——黃衛民
黃衛民曾在採訪中透露,因材施教是這所學校的教學理念,也是它對華中校群辦學理念的傳承。「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孩子都能在這裡找到想學的東西。」「新僑學校將根據學生的能力,賦予他各種不同平台,如果學生需要我們能給予的給,如果不能給的話,我們鼓勵他去創造。」在教育督學黃衛民的帶領下,該校學術團隊已經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嘗試。

廣州新僑學校效果圖
據了解,該校將於2021年秋季開學,招收1至5、7、8、10年級的適齡學生,不限國籍與戶籍,目前已接受入學諮詢並展開相關的信息分享會。該校辦學定位相當高,必將給大灣區的教育格局帶來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