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29日)晚否認所謂「政府招5000人春節上門突擊檢查」的傳聞,澄清當局沒有額外招聘人手執行安全距離和監督安全措施。(海峽時報)
作者 倉吉
過去幾天,手機上瘋傳一個阿嫂音頻和一則英文信息,說政府正在招聘5000名人手,準備在農曆新年執行上門突擊行動,監督人們遵守「八名訪客」的安全條例,還說這項工作每小時若干元云云,說得好像是真的一樣。

(WhatsApp信息截圖)
為了應付牛年來臨,而多召請5000名「臨時地牛」隨時上門跟老百性「拜年」,如果是真的,顯示政府的確很認真的執行防疫措施,確保春節的拜年活動不會成為一個防疫缺口,在春節後出現確診人數突增的現象。
如果是真的,在春節的大日子當「地牛」的工作也應該有紅包拿,也可為一群人製造一點額外收入。

政府在春節前收緊住家中的聚會限制,所有本地住戶單日最多只能招待八名訪客,每天儘可能最多到訪兩戶人家,並且儘量只探訪家人。(新明日報)
原來一切都是吹牛
可惜這不是真的。
可惜音頻阿嫂不是「政府代言人」,但她卻被當作代言人,這大半也不是她的錯,只能怪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
對有些人而言,沒有根據的信息越聳人聽聞,越有轉發的價值。
內容一樣的文字版假消息,以英文書寫,一開始就說「根據我的一個朋友說「,符合一般可疑信息的「起承轉合」格式。
「朋友說「值不值得相信,大多數網民應該心裡有數。對於充斥網上沒有明確消息來源的信息,有些人一看就刪,有些人沒有詳細看就轉發。
轉發信息已經成了不少人一種生活習慣,一天不轉發一點東西,就好像少做了什麼事。

(網際網路)
福建話音頻轉發率比較高?
在網絡信息時代,人們每天花在閱讀信息的時間已經超過讀報讀書。信息泛濫,五花八門,一則信息要吸人眼球,達到廣發效果,也不容易。
今天出現的一種趨勢是,說方言或是新加坡式英語和華語的視頻似乎更接地氣,似乎代表著民間的聲音。
去年抗疫戰爭進入高潮期間,幾位較年輕部長便推出福建話、潮州話和廣東話的宣傳視頻 ,叫人耳目一新,轉發率和收視率高。
阿嫂的福建話留言很生活化,轉發者不一定就相信阿嫂的話,可能是覺得聽來有趣,便跟朋友或是聊天群里的弟兄姐妹分享而已。
問題就在於,有人相信有人將信將疑有人當笑話,但謠言往往就這樣傳開來。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出來澄清
警方、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環境局等等有關當局抱著對不實信息不加以評論的一貫立場,傳統媒體也沒有跟進報道。
本地媒體上完全沒有這樣的消息,難道是它們集體漏新聞不成?這是很明顯的疑問。這樣毫無根據的消息網上無日不有,有些一看就知道是非常荒謬的假消息,傳統媒體沒有必要跟著它們起舞。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最後還是在媒體的詢問下否認這項消息,澄清當局並沒有額外招聘人手執行安全距離和監督安全措施。
「音頻阿嫂造謠事件」性質屬於民間的無稽之談,音頻阿嫂也許只是習慣性地吹牛,音頻留言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她大概也沒有想到會在幾天之內在全國轉了幾圈,而且還被轉為文字信息。即使在當局否認之後,這則音頻還會繼續轉下去,這就是網絡時代的生態。
新加坡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的法令,是當局的一把「尚方寶劍「,卻不隨便出鞘。

2019年5月,新加坡國會通過《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令》(簡稱POFMA),內閣部長可評斷信息真假,發布指示要求更正或撤下對公共利益造成負面影響的假新聞。(聯合早報)
音頻阿嫂事件是網絡信息時代又一出鬧劇,而且不會是最後一出。
當局若能把音頻造謠的阿嫂揪出來,也無須動刀動劍,只須罰阿嫂一個月內不准上巴殺買菜,不准到小販中心堂食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