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6日,是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先生的百歲誕辰。為了紀念這位令無數新加坡人敬仰的領導者,一場名為《現在不是時候》的沉浸式展覽在巴西班讓路25號開幕,展示他的生平和遺產,以及他對新加坡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ST
李光耀先生是新加坡的締造者,他帶領這個小島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殖民地,變成了一個繁榮富強的現代化國家。他不僅在國內推動了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也在國際上樹立了新加坡的聲望和地位,他的遠見卓識、堅定不移、勇於創新、敢於擔當,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和讚譽。
展覽採用虛擬製作、人工智慧、生成藝術、建築、雕塑藝術、電影和音樂等多種形式,讓人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感受李光耀先生的精神和價值,展覽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夢想
這部分展示李光耀先生年輕時的夢想和抱負——他要為新加坡和馬來亞人民爭取自由和民主,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一個獨立和富強的國家。人們可以看到他在劍橋大學時期的照片和信件,以及他參與反殖民運動和爭取獨立的歷史片段。
在劍橋大學讀書時期,李光耀先生加入了英國工黨,參與社會活動和抗議行動,在倫敦的馬來亞論壇中,結識了志同道合的馬來亞學生,一起討論馬來亞的政治和經濟問題,通過閱讀和寫作,培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表達能力。
李光耀先生在劍橋大學畢業後,回到新加坡,在法律界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在1954年他在自己家裡成立了人民行動黨(PAP)擔任該黨的秘書長,並於1955年當選為丹戎巴葛選區(Tanjong Pagar)的立法議員。

圖片來源:網絡
在1956年至1958年期間,他作為新加坡代表團成員之一,多次前往倫敦與英國政府談判新加坡自治權問題,在1959年人民行動黨贏得了大選,並組成了新加坡第一個內部自治政府。李光耀先生成為了新加坡首任總理,並開始了自己對新加坡歷史性變革的領導。
挑戰
這部分展示李光耀先生面對的各種困難和危機,以及他如何克服和解決的過程。人們可以看到他在1965年宣布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分離時的全身雕塑,及在分離時李光耀先生髮表了一個悲傷又激奮的演講,他說:
由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存在著深刻的政治和經濟分歧,以及種族和宗教的緊張關係,導致了兩次嚴重的種族暴亂,我們選擇分離是為了保護新加坡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這並不意味著敵對或疏遠,而是希望能夠以友好和合作的方式與馬來西亞維持關係。
分離給新加坡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風險,但也給新加坡帶來了自主和自由,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一個新的機遇,我們必須證明自己值得生存。
1971年英國選擇從新加坡撤軍,對新加坡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和安全危機,當時英國軍事基地占據了新加坡2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且提供了25000個工作崗位,李光耀先生面對撤軍時對全國民眾說:
英國撤軍新加坡失去了重要的防禦盟友,面臨著周邊國家的威脅和干涉。但我們早有準備,為了應對這些危機和挑戰,新加坡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包括:吸引外資和技術進入新加坡、實行嚴格而有效的勞動法規、通過與其他國家建立軍事合作關係增強國防能力、改善社會福利和教育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和種族和諧等。
在這些措施和政策的推動下,新加坡在過去三年里實現了強勁而穩定的經濟增長,並且達到了幾乎全民就業。他說,在英國撤軍之前,新加坡已經成功地轉型為一個現代化、自立、自強的國家,我們已經證明了自己能夠生存。
創新
這部分展示了李光耀先生推動新加坡創新和轉型的措施和成果,人們可以看到他在1978年訪問深圳時與鄧小平交流的場景以及他在1987年啟動技術發展計劃時的講話錄音。當時,鄧小平正在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他們兩人都對對方的經驗和成就感興趣,也都希望加強兩國的合作和友誼。
李光耀先生在1978年11月21日抵達深圳,受到了鄧小平的熱烈歡迎,他們一起參觀了深圳市區和一些工廠,親眼見證了深圳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所取得的進步和變化。他們還在一家酒店裡進行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會談,就兩國的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和坦誠的交流。
李光耀先生向鄧小平介紹了新加坡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包括如何吸引外資、培養人才、打造基礎設施、維護穩定等。鄧小平則向李光耀先生闡述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目標和策略,以及中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他們兩人都表示了對對方的尊重和讚賞,願意加強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和交流。

圖片來源:ST
他在1987年2月23日,在國會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技術發展計劃》的演講,他說技術發展計劃是為了使新加坡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做好準備,以應對全球化和信息化帶來的變化和機遇。
一是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科技基礎設施,包括高速網絡、高性能計算機、高級實驗室等;二是培養和吸引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包括提高教育水平、設立獎學金、引進外國專家等;
三是促進科技創新和轉化,包括增加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和機構的科技項目、建立科技園區和孵化器等;四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包括參與國際組織和計劃、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交流和合作機制等。
技術發展計劃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也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努力,呼籲所有的政府部門、企業、機構、學校、個人等,都要積極參與和支持這個計劃,為新加坡的未來做出貢獻。
影響
這部分展示李光耀先生對新加坡和世界的影響力和貢獻,人們可以看到他與各國領導人會晤和交流的照片和視頻,以及他在1994年獲得美國總統自由勳章時的感言。

圖片來源:ST
「我很榮幸能夠接受這一勳章,這是對我和新加坡人民的高度讚揚,我要感謝總統先生和美國人民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我們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共同的價值觀,都相信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市場經濟、多邊主義等原則,我們都致力於維護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繁榮,面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我相信新加坡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將繼續保持強勁和穩定。我們將繼續在各個領域進行合作和交流,我們將繼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
「 我希望這一勳章不僅是對我個人的認可,也是對新加坡人民的鼓勵。我們將繼續努力,繼續創新,繼續進步,繼續為新加坡和亞洲的未來而奮鬥。
遺產
這部分展示了李光耀先生留給後人的遺產和啟示,人們可以看到他在2015年逝世時全國哀悼的場面,以及他在2013年出版的最後一本書《一路走來》中所表達的願望和期待。

圖片來源:網絡
李光耀先生希望新加坡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和主權,不受外部勢力的干涉和威脅,新加坡必須不斷創新不斷進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並期待能夠培養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提高競爭力,
他希望新加坡能夠維護和加強自己的多元文化和種族和諧,促進社會的團結和凝聚力,能夠與鄰國和友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和合作,為地區和世界的安全與繁榮做出貢獻。

圖片來源:ST
展覽旨在激勵年輕一代,讓他們了解並欣賞李光耀先生的生平和遺產,以及他對新加坡的影響力。展覽的創意總監謝凱倫女士說:「我們把藝術、技術和故事講述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我們希望能夠與不同代際和跨越國界的展覽。「
這是我們用來連接新加坡年輕一代與過去的方式,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建設這個安全和繁榮的國家需要付出什麼,我們希望展覽能夠勾起年輕人對新加坡過去歷史的好奇心,不斷去探索曾經發生的種種,不要把現在擁有的當成理所當然,勇敢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