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意在新加坡開展業務的企業而言,獨到的投資眼光是非常重要的,抓住風口行業才能事半功倍,這也是出海企業必須關注的重要議題。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新加坡低碳行業的投資前景,旨在為大家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支持,以便更好地應對企業出海帶來的挑戰和風險。
強化技術研發,引領區域合作
自"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發布以來,新加坡一直在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致力於實現到2050年達到凈零排放的目標。近年來,新加坡在創新技術、投資建設、區域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進展。
新加坡致力於探索工業領域的去碳化方法,關注碳捕獲和封存(CCS)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可行性。CCS技術通過捕獲並存儲工業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避免其排放到空氣中造成污染。對於難以脫碳的行業,如能源、化工和電力等,CCS技術是理想的解決方案。

近日,由全球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和殼牌組建的S-Hub宣布成為新加坡政府的合作方,共同開發CCS項目。去年12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與S-Hub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推動CCS項目的落實。該項目計劃在2030年前,每年至少捕集和封存250萬噸二氧化碳。
新加坡還與印尼簽署了CCS跨境合作意向書,成為印尼發布CCS政策以來首個與該國簽署意向書的國家。此舉將推動兩國間二氧化碳的跨境運輸及儲存的進程。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表示,亞洲地區的國家具有強大的二氧化碳儲存地質潛力,新加坡願意與志同道合的夥伴攜手開展此類具有開拓性意義的項目。
大力投資海洋脫碳以及氫能源計劃
新加坡將建造全球規模最大的設施,提升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這座投資2,000萬美元的工廠將於2025年開始全面運營,每年將能從海洋中去除約3,650噸二氧化碳,每天還能生產約300公斤氫氣。這座工廠的建設借鑑了此前兩座小型試點設施的成功經驗。

新加坡深入氫能技術研究,加大能源轉型投資。3月7日,亞洲綠色科技峰會指出,將綠色出行引入公共運輸並重點推動可再生能源,為亞洲向低碳未來轉型提供長期答案。新加坡將氫能作為主要的脫碳路徑,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在新加坡航空業的去碳化過程中,氫能將發揮重要作用。新加坡民航局與樟宜機場集團、空客和林德組成的新加坡氫能合作委員會發布研究報告,預計從2040年代起,新加坡航空業日均將消耗50噸氫能作為飛機動力來源,這一需求量在十年後有望增至600噸。

新加坡政府還為採用低碳技術的基礎設施提供資金支持。新加坡宣布設立未來能源基金,用於能源轉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能源效率補助金的適用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對製造業、建築業和海運業的企業、數據中心及其用戶開放。
作為亞洲的可持續發展先鋒,新加坡在創新研發、區域合作還是政策支持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沿,並發揮著積極的領導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