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老子《道德經》,大致的意思是:治理大國,就要像煮菜一樣精心炮製,火候要恰好,也要注意佐料,相信大家耳熟能詳。
大選腳步將近,朝野政黨的新臉孔近日陸續浮出水面,讓紅螞蟻想起這句話。
怎麼說呢?還是從人民行動黨阿裕尼團隊大換血說起。
人民行動黨總部星期四(2月13日)上午宣布:
清潔公司主管洪子揚博士接替賴添發,出任勿洛蓄水池—榜鵝支部主席;
墨睿設計事務所常務董事劉克元,接替沈茂強出任巴耶利峇支部主席;
牙醫費薩爾(Dr Faisal Abdul Aziz)醫生,接替山水·卡瑪爾(Shamsul Kamar)領導加基武吉支部。
就連後港單選區也有人事調動,私人執業律師林於暉接替林偉良,出任行動黨後港支部主席。
大約三個星期前,人民行動黨盛港東支部主席也換了人,原主席羅邦偉以個人健康為由卸任,由本地飲食集團Creative Eateries總監王詩佳接任。

王詩佳(左一)與人民行動黨其他盛港支部主席黎曦怡、埃爾米副教授和藍彬明醫生一同出席2月9日的盛港集選區農曆新年晚宴。(取自藍彬明臉書)
卸任的支部主席當中,沈茂強、林偉良和羅邦偉都還是最近一、兩年才亮相的「新人」。
早些時候不是說要讓選民有多點時間認識這些新人嗎?大選即將來臨之際,以另一批新人取而代之,是否等於這些「舊人」的耕耘就此付諸東流,削弱競選團隊的實力?
在政治觀察家看來,那可未必。
新加坡管理大學楊邦孝法學院副教授陳慶文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指出,現在還有足夠時間讓新臉孔在選區內走動,也讓人民行動黨評估他們的表現。
「如果人民行動黨覺得有什麼不妥,例如選民對某位準候選人印象不佳,就得換人。」
獨立觀察員Felix Tan則認為,人民行動黨連續推出多個新臉孔,有別於以往的作風:
「與其引入高學歷或高職位、看來有勝算的人選,他們寧可讓准候選人接觸選民,看看誰真正能跟選民打成一片。」
「如果他們勝選,就能當上該區議員。即使輸了,經此一役,他們也會獲得經營黨支部的經驗,在未來的大選中可以調派到另一個選區。」
紅螞蟻猜想,如果兩位觀察家分析準確,那行動黨可能是上屆大選被最終退選的林紹權「燒到手」之後,想出這個對策。
林紹權原本準備代表人民行動黨參選,豈知正式亮相後連日被軍中同袍、同學、船廠下屬甚至鄰居炮轟起底,幾天後便宣布退選。
類似事件若重演,不免讓人質疑行動黨遴選候選人的機制,由此看來,早些藉助選民的火眼金睛為準候選人「驗明正身」,避免最後一分鐘換人的窘境,倒也可行。
當然,這樣的做法也讓出來鍛鍊的可能候選人在熱身時期,就確切了解獻身可能會碰到的問題、面對的壓力,萬一不適應,也可以儘早有條退路。

洪子揚2月初走訪後港海南村巴剎,向攤販拜年。(取自洪子揚臉書)
但第二點更耐人尋味,讓准候選人在反對黨選區汲取經驗,經過一番磨練,再調到其他選區應戰,會更得心應手嗎?
如果這的確是行動黨的策略,反對黨選區倒仿佛成了食品加工廠,把新鮮食材製成麵條、茨粉等配料,然後送到行動黨選區跟主料一起烹煮,端出一道美味佳肴,希望食客滿意。
這說不定是「治大國如烹小鮮」兩千多年後的演變:要勝選並治理這個島國,也如同烹煮小菜一樣。
當然,派准候選人到基層磨練,為未來大選做準備的策略也不是行動黨獨有。陳慶文指出,工人黨也採取類似策略:
「工人黨在新加坡東部也一樣做長遠計,等待時機成熟的一天。」

穆海明(右二)1月下旬陪同盛港集選區議員林志蔚(中)走訪盛港選民。(取自林志蔚臉書)
據《海峽時報星期刊》報道,工人黨近日也有大約9張新面孔出現。
但所謂的新面孔可能只是全國選民眼中的新面孔,其中好些人與工人黨議員一同出席社區活動已經有一段時間,包括阿裕尼—後港市鎮理事會高級產業經理穆海明(Abdul Muhaimin Abdul Malik)、從事科技業的Kenneth Tiong或是從事傳播領域的Jackson Au,以及在馬林百列區出現的高級律師尼荷哈佩星(Harpreet Singh)、走訪東海岸區的律師汪文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