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珍貴的綠肺之一,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孕育著大量動植物。為更好了解本地動植物種類和生態系統的變化,國家公園局將展開長期生態監測,研究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的植物、野生動物與泥土等。
在這項計劃下,公園局研究人員會對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內62塊林地的動植物展開調查,並監測選定樹木、幼苗與樹苗的生命周期。研究團隊也會收集和統計落葉的數量,以及收集泥土樣本進行養分分析,以進一步了解生態系統是否健康運作。
這62塊林地由第一任公園及遊樂署署長黃堯堃在1992年劃分,以研究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內的植物。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今早(5月21日)為第11屆生物多元節(Festival of Biodiversity)掀開序幕時宣布這項計劃。
李智陞致辭時說,這項長期生態監測的範圍將比其他同類研究更為廣泛。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內有各種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如巨木林、淡水沼澤,以及馬來穿山甲等瀕危物種,是本地非常寶貴的生物多樣化自然區。
「我們收集到的資料,會讓我們更了解保護區內的樹林在過去30年來如何生長和變化。這有助我們制定更好的保護策略,確保生態體系保持健康和具有韌性。」
公園局計劃在三至五年內公布長期生態監測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下來每三到六年會針對保護區內的動植物進行評估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