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閱讀過之前我們的「全球熱點領域高峰人才」報告,應該會對其中一張圖有印象。

世界前10名的高峰人才彙集國中,有一個堪稱奇蹟的國家。新加坡,這個國土面積大約僅為719.1平方公里,人口560萬(2016年數據)的通常意義的「小」國家,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絕對不是小國。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五位,而在世界科技大國高峰人才分布排名中,排名第6。排名在我們通常了解的科技大國德國和日本之前。
美國50中國17英國8瑞士4新加坡3挪威3加拿大3日本2法國2德國2奧地利2印度1義大利1西班牙1葡萄牙1總計數100
1
新加坡科技發展概況
2016年,新加坡政府發布新一輪的《研究、創新與企業計劃2020》(Research,Innovationand Enterprise 2020 Plan,RIE2020),稱將會在2016-2020年提供190億美元用於研發,比《RIE2015》五年計劃的資助額度(160億美元)提高18%。優先研究領域有電子技術(數據存儲、半導體)、生物醫藥(轉化與臨床研究、營養與醫療技術)、信息通信與多媒體(交互與數字多媒體)、工程技術(精密工程、運輸工程、航空與航海)、清潔技術(水技術、太陽能)。
中國和新加坡在科技創新領域開展了廣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共同支持的聯合研究項目,涉及材料、生物醫藥、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取得一定成果。新加坡不管在定位,和經濟發展水平,和科研投資方向都與上海有不少共通之處,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礎。
上海與新加坡基本情況
上海
新加坡
地理面積 (平方公里)
6340
719.1
人口數量 (萬)
2415
553.5
總GDP(億美元)
3626
2927
人均GDP (美元)
15074
52889
主要學府與研究機構
復旦、交大、同濟、
華東師大、
中科院上海分院等
新加坡國立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
表格中為2015年數據
重點研究領域
先進位造和工程技術。
2015年新加坡製造業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創造就業機會50萬個。電子製造業是新加坡的第一支柱產業,2013 年,電子製造業產值為 946 億美元,占新加坡製造業產值的 32%。成熟的電子製造業基礎為日後新加坡創新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健康與生物醫療科學。
新加坡政府致力於完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新藥研發以及醫療設備創新,以便為新加坡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醫療健康體系。基於新加坡的學科優勢以及當前國家需求,新加坡衛生部確定了健康與生物醫療科學領域重點治療的五類重大疾病: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它新陳代謝/內分泌疾病、傳染病以及神經和意識障礙。
城市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發展。
城市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發展(Urban Solutions and Sustainability,USS)領域的重點戰略是通過重點關注能源問題來改善生活環境,以及通過跨學科的方法解決來自能源限制的問題。其中包括設計新的城市流動性解決方案、創造並優化居住空間、建設新一代智能電網以及海水淡化。
服務業和數字經濟。
數字創新作為強有力的助力工具,能夠滿足國家重點發展促進服務業生產力的需求。為打造智能國家(smart nation),新加坡重點發展以下三個領域:都市交通、醫療衛生信息通信技術和服務效率。在智能系統戰略研究計劃(Smart Systems Strategic Research Programme,SRP)中,新加坡將支持專門領域或者跨領域的研究中心的發展,同時也支持服務業和數字經濟的研發成果迅速轉化為新的產品和服務。
2
上海與新加坡合作情況
上海與新加坡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交往。當前,上海正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努力把上海自貿試驗區打造成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上海與新加坡圍繞「一帶一路」、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社會治理、城市更新、科技創新等領域即將展開務實有效合作。
國外期刊論文發表情況
2015年-2018年,新加坡學者在國外期刊上共發表文章83455篇,專家數量達6萬人,總被引量達577736次,篇均被引6.9次,文章質量高於全球平均水平1.73倍。

新加坡學者發文主要領域分布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和醫學,發文總量占比均超過10%。

與中國合著發文20202篇,專家人數達1.4萬人,總被引量216707次,篇均被引13.43次,歸一化影響因子高於全球平均水平2.84倍,高於新加坡平均研究水平。
上海機構與新加坡合著發文2446篇,專家人數達3000多人,總被引量61885次,篇均被引22.7次,歸一化影響因子高於全球平均水平3.28倍,高於全國與新加坡合作發文平均水平。上海與新加坡合作最為密切的5家機構為,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與新加坡合著發文上海高校院所
發文
被引
作者數
上海交通大學
781
21441
891
復旦大學
447
17445
651
同濟大學
250
4166
274
上海大學
140
977
172
華東師範大學
112
2593
130
東華大學
82
810
142
華東理工大學
75
629
113
上海科技大學
59
822
46
上海理工大學
52
392
58
第二軍醫大學
51
2317
98
中科院生命科學院
48
2230
98
上海財經大學
35
124
31
上海海事大學
32
106
28
上海師範大學
32
241
31
中科院微系統所
32
305
53
中科院矽酸鹽所
30
718
56
上海電力學院
30
99
18
上海海洋大學
23
129
26
中科院光機所
18
179
35
上海中醫藥大學
12
1528
24
中科院
12
455
18
其他
93
4179
160

與新加坡合作發文上海高校院所分布圖
新加坡與中國(上海)合作最為密切的5家機構為,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
與國內合著發文新加坡高校院所
發文
被引
作者數
南洋理工大學
8006
81255
4943
新加坡國立大學
7655
80242
5860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2358
29479
1977
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
718
6671
343
新加坡管理大學
506
2759
183
新加坡國立眼科中心
177
5683
207
新加坡人民醫院
149
1557
133
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科研中心
129
858
100
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
112
3044
162
新加坡陳篤生醫院
93
926
76
其他
299
4233
285
國際專利申請情況
1985年至2018年7月間,新加坡專利局12餘萬條專利進行統計後發現,中國機構在新加坡專利申請的機構有500餘家,上海機構有54家,其中企業47家,高等院校2家,科研院所5家。同時,對上述同時期所有國家的專利中,中國機構與新加坡機構的共同申請僅50家,其中上海機構僅有3家,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VASCUROS醫療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與新加坡的合作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交通大學與國立新加坡大學的合作、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新加坡理工學院的合作,以及上海的微電子、鋼材、乳製品企業在新加坡的申請。綜上所述,我國與新加坡在智慧財產權上的合作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就國內各省市與新加坡合作的比例而言,上海處於較為領先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