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數理中學以「培養面向未來,造福世界的開拓者、人道主義者和創新者」為學校願景。
學校設有11個供教學使用的實驗室,包括生命科學、分析化學、應用技術、清潔能源、合成化學、設計與工程等在內的六個研究專用實驗室。這些實驗室設備設施的先進性、實用性與國內有些學校的實驗室偏重的「展示功能」形成極大反差。
陪同我們的幾位高三學生正在進行藥物研製、工程研究、機器人製造等項目研究,他們的研究內容均基於現實問題,研究過程有專家指導。與他們交流,我們可以真實感受到他們澎湃的科學激情、堅韌的科學精神以及對項目成果的熱切期盼。
行走在這些實驗室之間,聽學生們熱情的介紹,看他們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我更加確信一流考生和一流學生是截然不同的。

本次走訪,新加坡教育部一份材料中的表述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們的學校為學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不論是學術或非學術方面,我們都非常重視。我們希望學生能夠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使他們從校園生活中受益,並能通過和朋友的交往,建立堅固的友誼;
在學生的成長歲月中,我們願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機會,讓他們學習終身受用的生活技能和價值觀。除了考試成績,我們也會使用其他評估方式,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各方面的表現。」
相比這樣的理性思考與實踐,反觀自身,我認為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一些亟待調整的偏差。如:
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
片面重視藝術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讓孩子擁有自然成長、真實成長的生活體驗;
片面強化學生的知識學習尤其是學科知識學習,而忽略了諸如專題作業、社區服務、課外活動等體驗性學習,
對孩子的思維方式、獨立研究能力和溝通技能等關鍵素養的培養與評價。
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德育的真實性與實效性也認識不足,
這體現在對孩子價值觀與關鍵素質的引導與培養不夠,對孩子道德素養的培育力度不強等。
回想起此次新加坡之行,「錢學森之問」又開始迴蕩在耳邊。
我希望中國教育人能在爭論中明晰英才培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更能在實驗和實踐中逐步構建英才培養的連續性機制和課程體系。
遙望新加坡的英才培育戰略,我們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