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解封的日子還有2周,社區傳染數減低到了0.5,好多人內心都忍不住開始雀躍。期待暢快自由的出行、遛娃!
然而新加坡跨部門抗疫小組和傳染病專家都不斷強調:病毒並未遠離,我們的生活也不可能一下子恢復到從前。(參見:新加坡下個月解封,生活會回到從前嗎?又發40億,誰能領到?)

之後的「恢復自由的日子」,到底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怎樣在逐步自由的情況下,安全行動呢?
病毒的傳播效率取決於什麼?
想要不被傳染,我們先得了解2019新冠病毒通過什麼途徑傳染。
主要通過人傳人的方式進行傳播:
密切接觸的人之間(約2米內)
通過被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產生的呼吸飛沫進行傳播
可能通過無症狀人群傳播

其他傳播方式:
通過觸摸沾有病毒的表面或物體。人們有可能通過接觸沾有病毒的表面或物體,然後觸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COVID-19。
通過動物傳播給人,此風險較低。
通過人傳播給動物(大部分是密切接觸感染)
高風險日常生活都有哪些?
從上面的傳播方式我們可以看出,阻斷措施之後,去人多地方、不遵守安全距離,擁抱、一起唱歌,都還是很危險的。

新加坡傳染病專家把生活風險分類,給大家做一些參考。
高風險活動:
參加多過10人的親友聚會
去夜店、酒吧、按摩院和健身房
大型體育賽事
大型宗教聚會
擁抱、握手
一起唱歌
中等風險活動:
在餐飲場所堂食
去理髮店和美甲店
5-10人以上聚會
低風險活動:
去超市、濕巴剎、商場購物
去公園、海灘等戶外活動場所
少於5人聚會
觸碰信件、商品

※但也有專家說,去超市等購物場所,空氣比較不流通,病毒也較容易存活,風險應屬中等級別。
專家們也提醒,這類風險級別是基於主觀標準,並非絕對標準。鷹閣醫藥中心傳染病專科醫生黃乘佑指出,就算在低風險場合,若有人做出任何出格行為,也可大幅增加風險,反之亦然。
他舉例說,在人潮擁擠的體育館觀看一場足球賽屬於高風險活動,但如果能限制觀眾人數,並且勸阻球員們不要在得分後互相擁抱,就可降低風險。
疫情若是惡化 可能多一輪阻斷措施
阻斷期後的措施將有所放寬,病毒傳染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Alex Cook)說,倘若疫情再度惡化,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我國或須推行多一輪病毒阻斷措施。

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也在Facebook貼文提醒大家,不要以為6月1日後就可全面恢復活動。「請做好準備,現有許多限制和措施將持續多一段時間,以保障我們親友的安全。」

他強調,我國在調節有度、分階段地解除阻斷措施時,需要全體人民的耐心和紀律。「我們一定要盡一己之力防止病毒擴散,確保它不再捲土重來。」
讓我們一起加油!再努力多克制一段時間,直至戰勝狡猾的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