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時也能感覺到明顯的區別。中國朋友都在聊買什麼能升值,投什麼能最快變現,但新加坡的年輕人關注這方面比較少,投資理念也相對單一保守。」Lydia對記者說,「中國這些年經濟增速快,各種經濟模式層出不窮,連60多歲的大媽都在網上購物,在手機上理財,可謂是全民皆經濟。」
徐力感慨,這些年的新經濟形態,新加坡沒有抓住機會,抓住機會的只有中國。「前幾年的手機晶片,這兩年一個是比特幣,一個是AI,很多立足於這些領域的企業還在草莽時期就被中國大廠兼并了。」
收入差距的大幅縮小,也讓中國人心中的新加坡魅力大打折扣。
2012年,根據新加坡政府人力部公布的《2011年就業情況》報告顯示,新加坡人均月收入的中位數截至2011年6月為3070新元(摺合人民幣約15043元),而當年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2011年度北京市職工平均工資為56061元。兩者相差近3倍。但如今,中國一線城市和新加坡的薪酬差距已經明顯縮小。幾年前,林小姐有一些朋友之前通過中介機構來新加坡打工,「一個月拿到摺合一萬多人民幣就覺得已經很高了,而現在在中國,一個月賺一兩萬元也很容易。況且,對於我們這種新加坡的外國人來說,新加坡住房租金很高,消費水平也高,還要和家人分開那麼久,也就很少人願意來新加坡了。」
如此看來,「移民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口號能激勵幾十萬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06
經濟衰退下,如何重歸移民群體視野?
如果全球經濟與貿易打了個噴嚏,新加坡往往就要「感冒」。
2020年11月,世貿組織曾發布報告預計: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額將萎縮13%~32%,遠高於2008-2009年經濟危機期間的降幅。這對新加坡經濟來說,無疑是沉重打擊。
果不其然,在這一年,防疫「優等生」新加坡的經濟很是受傷。-5.8%,是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以下簡稱「貿工部」)於2021年1月4日公布的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初步表現。雖然好於2020年11月貿工部預期的下滑6%~6.5%,但仍然是新加坡自半個多世紀之前獨立以來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也是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萎縮,使新加坡陷入了史上最大幅度的衰退。

疫情期間,新加坡購物商場外戴口罩的工作人員(圖片來源:新華社)
其實,在疫情暴發之前,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新加坡受全球經濟與貿易的影響,2018、2019年的經濟增速已經下滑。2018年,出口占新加坡GDP比重達26.9%,與擔當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的消費相比只差8.5個百分點;貿易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三倍還多。2019年,受主要經濟體貿易爭端持續,世界經濟增長疲軟等因素影響,新加坡經濟增速已跌至0.7%,不到2018年的1/3,當時這個數據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
追溯到2010年至2017年這個時間段,由於大宗貿易衰退,新加坡經濟增長逐年下滑,製造業不僅沒有起到支撐作用,反而是最早跳水為負的產業。而新加坡早在2014年年底便進入了通貨緊縮。數據顯示,自2014年11月開始,新加坡消費物價指數(CPI)已連續17個月呈下滑態勢。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聲明稱,新加坡金管局需要警惕通貨緊縮跡象,並適時對政策作出調整。
由於新加坡過於依賴金融和保險業,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背靠中國這個大舞台的上海、深圳勢必會影響新加坡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即使新加坡不衰退,也幾乎到頂。從2020年9月25日發布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來看,綜合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聲譽等因素,上海排第三,新加坡第六,深圳第九。
儘管新加坡流露出想轉型並著力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但如今逆全球化趨勢明顯,各國都在加強貿易保護,沒有市場做支撐的新加坡能否在產業升級上如願以償?儘管有成功先例在前–2013年中國超越韓國成為全球最大電子設備鋰電池供應國,但這成績是以中國巨大的鋰電池市場為基礎。就像高盛對此的評價,「中國占據了主導地位,因為市場最終是在中國」。
在民間傳說中,李光耀曾把新加坡比作藤蔓,得攀爬樹幹才能生存。這也解釋了為何新加坡這樣的交通樞紐型的袖珍國家,總是在中美之間徘徊。而中國為走出馬六甲海峽困局,正加速多方突圍,繼中緬油氣管道、中亞油氣管道建成後,中巴油氣管道、中緬鐵路、中巴經濟走廊、中泰克拉地峽運河工程、馬六甲的馬來皇京港等項目也在規劃建設中,如上述規劃一一建成,毫無疑問會是對新加坡經濟的重大打擊。
但一位移民機構化名為江萍的顧問告訴了記者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前幾年是新加坡人喜歡搬去香港,但自從2019年香港亂局之後,有不少香港人搬去新加坡。」對跨國企業非常熟悉的Lydia則表示,之前很多公司都把亞太中心放到香港,但現在很多跨國公司都把大中華區搬到香港,把亞太中心放到新加坡。
儘管新加坡魅力不再,但局勢穩定依然是移民人群尤為看重的部分,也恰好是新加坡的亮點。未來,新加坡的路該怎樣走下去,怎樣保持住現有優勢調整政策和結構,鞏固其亞洲經濟地位,重歸移民群體視野,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