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新加坡的政治格局將迎來一場重要變革——大選的臨近不僅讓政界動作頻頻,也讓社會各界對未來的政策走向充滿期待。隨著選區「大洗牌」、國會議席增加、外籍政策調整等一系列細節的曝光,新加坡的政治生態和移民動向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從選區調整、外籍政策變化以及新加坡未來的移民動向三個方面,深入分析這場大選的意義及其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1
選區「大洗牌」:政治格局的重塑
新加坡的大選不僅是政黨之間的競爭,更是選民選擇未來五年發展方向的契機。此次大選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選區的重新劃分。

根據新加坡選區委員會的最新動態,單選區從14個增加到15個,集選區從17個增加到18個,其中五人集選區減少到10個,四人集選區增加到8個。
國會議員席位也從93個增至97個,這一調整反映了新加坡人口增長和選民基數擴大的趨勢,同時也為不同政黨的競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新增選區:東西部的機遇與挑戰
新增的單選區和集選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和西部地區。例如,新增的榜鵝集選區和白沙-樟宜集選區,以及改名的馬林百列-布萊德嶺集選區,這些新選區的設立不僅重新界定了選民的地理分布,也可能改變新加坡的政治版圖。

在西部地區,原本屬於西海岸集選區的40個投票區範圍被劃入新的西海岸-裕廊西集選區,這意味著新集選區範圍占有原來選區的約八成範圍。其餘位於目前西海岸集選區最東部地區的投票區,包括港灣和聖淘沙的十個投票區被劃入拉丁馬士單選區;杜佛和直落布蘭雅的投票區則歸入丹戎巴葛集選區。
在東部地區,東海岸集選區有三個投票區劃入新成立的白沙-樟宜集選區,一個投票區劃入新的淡濱尼尚育單選區。
這些調整可能為工人黨等反對黨提供了更多爭取選民的機會,同時也對執政黨人民行動黨(PAP)的選票基礎構成挑戰。例如,工人黨的阿裕尼集選區有三個投票區共3834名選民被劃入淡濱尼集選區,這一變化成為大選前備受矚目的焦點區域。
選民基數擴大:政治競爭加劇
截至2023年2月1日,新加坡選民人數已增加至2753226人,選民激增的背後是新加坡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年輕一代選民的崛起。
此次選區調整不僅是為了適應人口增長,更是為了確保選舉的公平性和代表性。新增的單選區和集選區為不同政黨的競爭提供了新的舞台,同時也讓選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外籍政策調整:吸引人才與平衡社會矛盾
在大選臨近之際,新加坡政府不僅在選區劃分上做出了調整,還在外籍政策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在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和平衡本地社會矛盾之間尋找平衡點。

外籍准證政策調整:高技能人才優先
從2025年9月1日起,新加坡將調高新加坡S Pass(工作準證)的收入門檻至3800新幣,且外籍勞工稅也漲至650新幣。
從2023年開始,Employment Pass(就業准證)的申請門檻也從5500新幣提高至6200新幣。
這些政策調整表明,新加坡正在逐步收緊對外籍低技能勞工的依賴,轉而更加注重吸引高技能、高收入的外籍人才。
這一政策調整的背後,是新加坡經濟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的戰略需求。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加劇,新加坡需要更多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來推動創新和經濟增長。通過提高外籍准證門檻,新加坡希望吸引那些能夠為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高端人才。

永久居民政策放寬:吸引海外優秀留學生
除了對外籍准證政策的調整,新加坡也在通過放寬永久居民(PR)申請條件來吸引海外優秀留學生。
近年來,新加坡批准了大量永久居民申請,2023年更是創下了2.4萬名新公民和3.5萬名永久居民的紀錄,創下十年來的新高。
這一政策調整不僅反映了新加坡對人才的渴求,也可能為未來的移民政策提供更多靈活性。
此外,新加坡正在調整中學全額獎學金政策,以吸引更多海外優秀留學生,並通過獎學金計劃為他們提供長期居留的機會。
這一政策不僅有助於提升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也為未來的移民政策奠定了基礎。

外籍政策的社會影響
儘管外籍政策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本地社會對外籍勞工的擔憂,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例如,外籍高收入人群的增加可能會對本地薪資水平和就業市場產生影響,尤其是在高技能崗位上,本地人與外籍人才之間的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
此外,外籍人才的增加也可能對本地社會的多元文化融合提出更高要求。
財政預算案:大選前的「撒錢」策略
2025年新加坡財政預算案的公布,再次展現了大選前的「撒錢」策略。政府計劃投入近千億新幣,為家庭、企業和個人提供各類津貼和補貼。
例如,鄰里購物券、水電費回扣、教育儲蓄填補、養老金上限提高等政策,都直接關係到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這些政策不僅有助於提升政府的民意支持率,也可能為未來的移民政策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

財政預算案的核心內容
鄰里購物券:每位家庭成員可獲得800新幣的鄰里購物券。
水電費回扣:每戶家庭可獲得760新幣的水電費回扣。
教育儲蓄填補:為符合條件的家庭提供500新幣的教育儲蓄填補。
養老金提高:養老金上限從1200新幣提高到1320新幣。
就業技能計劃:每月提供300新幣的津貼,幫助本地人提升技能。
企業所得稅回扣:提供50%的公司所得稅回扣。
這些政策的推出,不僅體現了新加坡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也可能為未來的移民政策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例如,通過提高養老金和教育儲蓄填補,政府可以吸引更多海外人才選擇新加坡作為長期居留地。

「撒錢」策略的爭議
儘管財政預算案的推出在短期內提升了政府的民意支持率,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分析認為,新加坡政府在大選前的福利投入,更多是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而非長期的結構性改革。這種「撒錢」策略可能會對新加坡的財政健康產生潛在影響,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
4
新加坡未來的移民動向
綜合來看,新加坡未來的移民動向將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人才引進政策的調整
隨著外籍准證門檻的提高和永久居民政策的放寬,新加坡可能會更加注重引進高技能、高收入的外籍人才。這不僅有助於推動新加坡的經濟轉型,也可能吸引更多海外專業人士選擇新加坡作為長期居留地。
本地社會的平衡
儘管新加坡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動作頻頻,但本地社會對外國移民的接受程度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如何在吸引人才的同時,平衡本地居民的利益和訴求,將是新加坡政府面臨的重要挑戰。
選舉周期的影響
新加坡的政治周期可能會對外籍政策產生直接影響。在大選期間,政府可能會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以爭取選民的支持。然而,這些政策的可持續性也需要進一步觀察。

新加坡大選不僅是政治格局的重塑,也是移民政策走向的重要風向標。隨著選區調整、外籍政策變化以及財政預算案的公布,新加坡正在為未來的移民動向繪製一幅新的藍圖。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選舉都將成為新加坡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為未來的政策調整和社會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