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運!
這位名為黃偉康的律師創造了歷史,成為首位獲得法國律師執照的新加坡人。
各位看官應該知道一點,就是很多職業執照,在國內被稱為「證」,律師證、教師證、人力證、消防證、會計證...等等吧!
各行各業都得有個證...
新加坡多稱為執照,有執照了才能從事相關的工作...
但無論是證還是執照一出國門,就幾乎不承認了,包括學歷有時候也存在這樣的狀況...

(圖:來源自網絡)
黃偉康當年在巴黎國際仲裁法庭工作後,要考取法國律師執照,不過有關當局卻不讓他考,理由是——新加坡也不允許法國人在本地考執照。
經過幾個月的交涉和磋商,當局終於點頭,他就成了第一個獲得法國律師執照的新加坡人。
在法國,頂級律師事務所聘請律師都要求對方擁有法律以外的其他學位。
黃偉康擁有法學和經濟碩士學位,他一拿到法國律師執照就獲得巴黎最富盛名的基德律師事務所聘用。
「在法國的學習經歷和工作經驗,教會我以多元化的方式來開展律師工作,讓我至今十分珍惜和感激。
「一個人如果對廣泛課題不感興趣、缺乏對不同文化的了解,也沒有豐富的經歷,那麼他很難以一個世界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掌握法語讓他如魚得水,再加上是基德律師事務所中唯一能說流利華語的律師,使得他能參與許多涉及亞洲區域的交易。
現在很多小夥伴,特別是工作後,應該能感受到新加坡雙語的優勢,而黃偉康就是收益人之一...

(圖:來源自網絡)
一次,他被派去為一家中國國有企業收購法國酒莊的交易提供法律服務,這也是第一家收購法國酒莊的中國公司。
隨後,法國和中國併購的交易紛至沓來,他都代表中國客戶。
承辦多個中國交易之後,他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超級經濟體的時代就要到來...
「這萌生了我參與更多中國併購(兼并與收購)交易的願望。」
在巴黎生活和工作了10年的他,認識了在奢侈品牌公司任職的香港籍女友。2012年,他決定帶著妻子移居北京,女兒在北京出世。
當時正值中國對外投資大事宣傳的階段,上海是外資對大陸投資的首選地,而大部分陸資對外投資則來自北京。
「移居北京是個非常棒的體驗,我的語言能力加強了,北京也開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大門。」
2015年初,為了年邁雙親,他告別待了三年多的北京,回到新加坡。今年,他的6歲獨生女上小一。
看了黃偉康的故事,是不是想回國了!
其實現在國內的機會真的多多滴!
黃偉康也分享了對合同的一些見解!
主要是闡述西方和中國對合同理解的不同!
文章是這樣開頭的——
對許多西方國家來說,簽署合同往往是協商的最終目標;但是,中國卻不同,簽署合同反而是為了進一步協商而給予對方信任的一種形式。
意思就是——
「中國人對合同的觀念,與西方人不同。對中方來說,簽了合同不代表這個合同關係就定死了,很多時候還得考慮交情、與合作夥伴的君子協議是什麼,長遠的合作關係又是什麼?合同有法律效果又怎樣?我認為感情比較重要,關係比較重要。」
在中國,很多人都會強調「關係」的重要性,但他認為,「關係」的定義常常被誤解了。
「所謂『關係』,不僅僅是指你認識一個人罷了,而是需要你用時間和精力去建立對方對你的信任,並讓自己成為合作對象的一部分,了解他們的真實需要,這樣他們才會把你當成『自己人』。
「從律師的角度來說,就是須全心為客戶著想,提供優質服務。其實,我發現一些中國人是我見過最為忠誠的朋友和客戶,因為他們會不辭萬里地幫助你。」

(圖:來源自網絡)
比較法國和中國的文化差異,黃偉康說,在兩國從事律師行業的感覺截然不同。
法國跨國公司通常非常重視頂尖律師所提供的意見。我在巴黎時,每天都和跨國公司的高層頻繁互動,經常會比媒體更早了解到許多公司內部重要發展的一手資料。
中國公司則比較注重等級,律師們須要有效地通過一層又一層的級別,為顧客爭取最好的結果。
法國人非常尊重會說法語的外國人,中國人也很欣賞能以中文有效溝通的新加坡律師。
...
各位看官有什麼不同看法...歡迎留下您的神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