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左五)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右五),以及副總理黃循財(左三)、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左二)、外交部長維文及馬國外長贊比里(左一),以及他們的夫人們一同撈魚生。(安華臉書)
作者 李國豪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前天(30日)抵達新加坡展開一日官方訪問。
新加坡是他上台後,繼官訪印尼及汶萊後,所訪問的第三個國家。
但相較印尼和汶萊的兩日行程,風塵僕僕的安華此次僅在本地逗留半天,行程相對緊湊,並已在前日傍晚返回吉隆坡。
概括來說,安華訪新之旅主要做了四件事:
出席在總統府舉行的歡迎儀式及禮貌拜會總統哈莉瑪;
出席新品種胡姬花的命名儀式,該胡姬花以他和夫人旺阿茲莎的名字命名為「安華阿茲莎石斛蘭」(Dendrobium Anwar Azizah);
與總理李顯龍會面,出席午宴並與李顯龍、副總理黃循財等我國政要「撈魚生」;
見證新馬兩國簽署三項數碼及綠色經濟等領域的合作協定。

馬國首相安華伉儷(左)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伉儷(右)在名為「安華阿茲莎石斛蘭」的胡姬花前合影。(安華臉書)
先前,新馬兩國外交部長已為本次官訪行程「暖身」,談到新馬有望在安華訪問新加坡後,在一些課題上取得顯著進展。
新馬兩地媒體也大篇幅報道,為安華任相後的首次訪新之旅鋪墊。一時之間,頗有新馬關係春暖花開之感,讓兩國人民期待新馬關係或會因此更上一層樓。
本就非常活躍於社交媒體的安華也算是給足面子,一天行程下來,至截稿前就已在臉書連發了九則和訪新之旅有關的貼文。
主流媒體也敲鑼打鼓,報道得火熱,但資深外交官和學者卻提醒,安華此趟訪新之旅的象徵意義還是大於實際。
新加坡外交部前常任秘書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評論安華訪新之旅時一針見血指出,安華來訪是好事,但不宜期盼過高。
「馬國外長在周日(上周和我國外長會面後)表示,新馬雙邊課題會在『建設性和富有成效的背景下』討論,換言之,就是雙方不會每件事都有共識,但也不會吵架。這和我國外長的說法相比,相對沒那麼熱情。」
「在此情況下,我認為馬國部分的說法比較精確。」
「(安華)這次訪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來訪了,不多不少剛剛好,來訪一天,總好過沒來。」

常年關注馬國政治的塔斯馬尼亞大學亞洲研究教授詹運豪也認為,安華此次來訪的象徵意義較大,主要是為疫情後停擺的新馬兩國領導人面對面交流提供了契機。
早前也有不少分析指出,外交預計不會是安華政府首要關注的領域。
面對馬來及回教保守主義興起,回教黨「綠色海嘯」的來勢洶洶,搞好內政,解決通貨膨脹及水災等民生問題爭取選民認同,才是安華首相位子能否坐穩的關鍵。
無論如何,安華在野期間,或多或少已在國際上形塑了中庸溫和的形象,其外交上的看法相對務實,例如針對中美關係,他提出和新加坡類似的概念,即不應在中美紛爭下強出頭或選邊站。
學者詹運豪在亞洲新聞台刊出的評論文章中也指出,李顯龍及安華想要的,是務實及雙贏的新馬關係。
因此,新馬人民不必一廂情願安華上任後,新馬關係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情況至少不至於變糟。
在水供、白礁島等長期縈繞兩國關係的問題上,馬國當局在務實派的安華領導下,應該也不會再擺出前首相馬哈迪當政時期,不時惡言相向的強硬態度。

學者認為,李總理(左)和安華(右)兩人在外交上都是務實派領袖。(通訊及新聞部)
安華總結行程時強調,此趟行程雙方討論了水供、兩國邊界的交通問題,以及白礁島課題。
「我有信心,今天討論的這些課題,兩國的相關部門將會持續進一步探討。」



新柔長堤交通堵塞問題也在兩國領導人會面討論的議題之列。(聯合早報)
我國總理李顯龍則表示,他和安華已經是老朋友,新馬關係也不同於一般,兩國因地理和共有的歷史聯繫在一起,人民也有深厚的親情和文化聯繫。
他說,他和安華進行了富有成果的談話,包括如何在「有待解決的雙邊課題上取得進展」,透過兩國的建設性合作,將可共創惠及新馬人民及企業的雙贏局面。
「我有信心在安華的支持下,新馬關係將更上一層樓。」


李總理與安華今年預計也將至少再見一次面,兩國已定於今年較遲時候在本地召開領導人非正式峰會。
因疫情之故,加上馬國政權更迭,上一次新馬領導人非正式峰會是在2019年4月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