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職場歧視調查報告顯示,當地有超過半數的雇員過去5年曾經歷職場歧視,但只有一半的受害者會勇敢對外求助,且不論發聲與否,最終會有近三成的雇員選擇辭職離開公司。
新加坡婦女行動及研究協會昨日發布與市場調查機構Milieu Insight合作的職場歧視調查報告。結果顯示,1000名受訪者中,有高達55%雇員經歷至少一種形式的職場歧視,特定群體如少數族群(89%)、殘疾人士(78%)、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LGBT、68%)及女性(58%),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這項線上調查在今年7月至8月,訪問1000名年齡16歲以上的上班族。許多曾經歷職場歧視者認為,種族(41%)、年齡(35%)及性別(23%),是導致他們遭遇歧視的主因。
職場歧視可以是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或與歧視有關的騷擾,如公司是否有特定政策,導致雇員在職業生涯發展中處於不利地位,或因雇員個人因素如種族、宗教、年齡、性向、婚姻狀態等,讓他們在職場上有不好的經驗。
根據調查,其中3種最常見的職場歧視,分別是公司沒提供無障礙空間或落實靈活工作安排,讓員工無法兼顧家庭責任;對應徵人選設下特定條件的招聘廣告;以員工懷孕、行動不便或健康不佳為由,在考核時給與差評或不讓升職。
儘管遭遇歧視,但只有46%的受害者會向公司人力資源部門、上司、同事或人力部求助。其他人會因為自覺歧視事件不嚴重、不相信當局會採取行動或證據不足,保持沉默。
新加坡婦女行動及研究協會執行董事林淑美在線上記者會上指出,調查結果可供新加坡政府在立法遏制職場歧視行為時作為參考,尤其是之前較少關注的間接歧視,並希望未來可對歧視有更明確和廣泛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