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omomo SG記錄與提倡本地現代主義建築的保留與翻新,這個一站式平台集合各方資源,讓公眾了解現代主義建築對島國文化歷史的影響。

已殘破不堪的徐源章別墅,其半圓形和弧形外觀仍十分賞心悅目。 (Jeremy San攝)
新加坡記錄與提倡現代主義建築保留與翻新的網站「Docomomo SG」(www.docomomo.sg)上個月正式開張,成為本地首個擁有現代主義建築研究資源和資訊最齊全的一站式平台。
Docomomo是1988年在荷蘭的艾恩德霍芬(Einhoven)發起的非盈利建築保護組織,致力於記錄和保留現代主義建築、社區和景點。2018年,一群關注我國現代主義建築的人士在本地發起Docomomo工作小組,其中倡議人包括建築古蹟修復與研究顧問公司Studio Lapis的創辦夫婦何永軒與陳嘉綝、建築師傅勝隆、曾若輝和陳慧玲。工作小組除了希望遊說保留重要現代建築以外,也透過對話、講座、展覽、學術研究和記載等,提高公眾對加強保留現代主義建築的意識。工作小組在2019年舉辦了一場討論現代主義建築何去何從的大型研討會。

Docomomo SG成員(左起):陳慧玲、陳嘉綝、何永軒、傅勝隆與曾若輝。(Jonathan Yee攝)
主張兩種保留方式
Docomomo新加坡工作小組在今年6月成功註冊為本地非營利組織,兩個月後推出網站。負責人之一,Studio Lapis建築師何永軒說:「我們的宗旨在於推廣新加坡現代主義的記錄,主張這些建築的保留和修復。我們希望看到的保留有兩種:一種是完全保留,另一種是不要完全拆除,而是改建重用。我們是個高度城市化的小島,現有80%的建築是獨立後建成的,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拆掉重建其實是很不環保的。簡單來說,我們所謂的保留,其實是不浪費資源的建設思維。我們提倡的保留不是必須原封不動地修復、翻新,而是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建設和增值。」
除了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和泰國也設立了Docomomo,推廣當地有關現代主義建築保留的意識與討論。
何永軒認為,要提高我國民眾對現代主義建築的認識,進而培養我們對這些建築的感情,促進國人對現代建築保留課題的對話,Docomomo SG就必需要有豐富的內容。他說:「我們注意到一些其他國家地區的網站資訊不夠完善,所以鞭策自己一定要為本地民眾提供更豐富多元的資訊,提高國人對這課題的認知,討論才會更有意義。」
展列百個本地建築
Docomomo SG將精選與展列100個本地現代主義的建築物,幫助民眾認識新加坡的現代主義建築。網站目前已上傳42棟建築的圖文介紹,當中有已受保留的,也有已拆除的紅磚國家圖書館、珍珠苑公寓大樓和國家劇場,以及面臨拆遷,岌岌可危的烏魯班丹區的檳蘭谷(Pandan Valley)和牛車水珍珠大廈(People's Park Centre)等。
何永軒說,所幸團隊成員在過去5到10年已做了一些記錄和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基礎,加上一些熱心於現代主義建築保留課題的人士加入,如著名建築攝影師蘇建隆(Darren Soh)、設計撰稿人莊裕康(Justin Zhuang)提供信息,團隊得以在極短時間內建立起可觀的內容。
何永軒說:「我們本來只想列出建於1965年到1995年間的建築,但在討論後,決定擴大範圍,所以把30年代建成的徐源章別墅也收錄進來。這棟洋房雖是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但其實這時期的建築已應用了鋼筋水泥,建築的過程已現代化起來,可視為初期現代主義風格。公眾或許會感到意外,一些他們熟悉、很新的建築如義順電影城(Yishun 10)也被納入現代主義建築類別。」
徐源章別墅(Chee Guan Chiang House)
位於黃金地段格蘭芝路(Grange Rd),這棟建於1938年的豪宅雖年久失修,無人居住且殘破不堪,但仍能一窺當年的風華。豪宅原屬徐源章,他是華僑銀行集團第一任董事長,馬六甲銀行巨子徐垂青的長子。徐源章請了本地二戰前極有名,號稱新加坡現代派建築先鋒的建築師何光耀(Ho Kwong Yew)設計別墅。
何光耀使用預製鋼筋混凝土築造出屋子半圓形和弧形的外觀,屋內樓梯還用彩繪玻璃裝飾。據徐源章外孫女透露,屋子原名是Wellington House,取Well之「良」與「富裕」(wealthy)的諧音,所以樓梯上的鐵欄杆能看見建築師特地請工匠焊制的「WH」字母鐵花。
何永軒形容這棟豪宅是美學和力學的美好結合。它彰顯二戰前新加坡的南洋裝飾藝術風格和早期現代主義風格,是極為珍貴的建築活歷史。何光耀也為胡文虎設計他的虎豹別墅,可惜別墅已拆得一瓦不剩。徐源章別墅是我們今日所能目睹建築師僅存的私宅作品。市區重建局於2008年將徐源章別墅列為受保留建築。
「鑽石」造型組屋群

永光路第63到66座組屋組成鑽石形樓群。(蘇建隆攝)
達曼裕廊居民俗稱「二十一樓」(因樓高21層)的組屋,是由永光路(Yung Kuang Rd)第63到66座組屋形成的鑽石形樓群,已成為該社區的地標。
何永軒說,「鑽石組屋」當年是由裕廊集團(JTC)連同裕廊鎮大會堂一同發展的,堪稱姐妹項目,後者提供辦公單位,前者則提供住屋和購物設施,是當年與歐南園齊名的綜合式建築項目。這裡後來交予建屋發展局管理,曾經是租賃組屋,後來成為等待BTO落成的家庭租用的住屋,最近則變為染上冠病的外籍客工暫用的居所。

裕廊居民俗稱的「二十一樓」。(蘇建隆攝)
宏茂橋圓形組屋

宏茂橋2道第259座組屋是本地目前僅存的圓形組屋。(蘇建隆攝)
何永軒指出,宏茂橋2道第259座是本地目前僅存的圓形組屋。
1979年8月,建屋發展局推出七個嶄新的組屋設計,試圖把組屋從「最短時間,以最實惠的價格打造出最多住屋」的形象提升到設計獨特,具鮮明辨識度的住宅。這座建於1981年的組屋就是其中一款。
何永軒說:「這時期的建屋局已開始大膽地在公共住屋設計上做新嘗試。這座組屋是要實驗和探討圓形大樓設計會怎麼影響個別組屋單位的設計。」
Colonnade私人公寓

Colonnade私人公寓是美國建築大師保羅魯道夫在本地留下的重要住宅設計。(蘇建隆攝)
已故著名美國建築師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在本地留下一些精彩的作品,一棟是1994年完成,在市中心的鴻福大廈(The Concourse);另一棟是於1986年落成在東陵區的Colonnade公寓。
何永軒說,魯道夫本來是用他著名的預製單位(prefab units)來設計Colonnade,後來因為技術和財務考量而改用傳統的就地澆築混凝土建築法,可是仍保留原有的「組合式」設計外觀。他說:「這獨特的設計很革新,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空隙為大樓創造了充滿驚喜的半開放式戶外空間,同時也讓大樓極為通風,很適合熱帶氣候。」
建築師黃匡國私宅

黃匡國住宅外的水刷石是當年上海師傅的絕活。(蘇建隆攝)
我國先驅建築師黃匡國(Alfred Wong)設計的國家劇場已從我們的城市消失。但是他設計來自住,位於加冕路(Coronation Rd)的洋房仍完好地佇立著。這棟完成於1968年的洋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外觀有一層半英寸厚的水刷石(Shanghai plaster)裝飾。何永軒說,黃匡國曾透露,這些水刷石是中日戰爭爆發後逃出中國,南來新加坡的上海建築工匠的絕活,在南洋的建築上開花結果,見證了我國的移民史。

曾設計國家劇場,我國先驅建築師黃匡國的住家內觀。(蘇建隆攝)
慈忠壇——本地唯一現代主義風廟宇

慈忠壇內嵌入鏡面的金字塔形天花板設計,是極新穎的現代主義風格。 (蘇建隆攝)
慈忠壇是黃老仙師法門的廟宇之一。黃老仙師法門將道、釋、儒門三教合一,從馬來西亞傳入新加坡,1961年在皇家山腳創立,1987年遷到後港3道現址。新廟由曾聯合設計黃金坊的建築師鄭慶順設計,大膽採用金字塔屋頂的設計,是本地唯一的現代主義風格華人廟宇。何永軒說,建築師將鏡子置入金字塔形的天花板,讓信徒向上望時,眼界有種無限延伸到天上的感覺。
記者:林方偉
圖:Docomomo Singapore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