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有人說錢不好掙了,不如去賣豆子,接著經典的豆子循環經濟就問世了——
說現在做什麼生意,不如買豆子,賣不了可以做豆腐,做硬了是豆腐乾,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沒了是豆漿,放臭了是臭豆腐!
總之一句話,有得賣,不賠本!

這樣的循環經濟,在新加坡也有,據說——
「白斬雞賣不完,
變炸雞隔天賣?
切片水果賣不完,
拿去榨汁變果汁?」
這就是新加坡小販將賣不完的食材再加工後隔天出售是業界的潛規則。
也就是說,在新加坡你吃的炸雞其實是過期雞或者變質雞,一過油,什麼味道都掩蓋了。你喝過天然果汁,其實是快放壞的水果,被套路了這麼久,你居然不知道!

但事實上真的是醬紫嗎?新加坡可是號稱世界上最安全的餐桌。
針對這樣的坊間傳說,小販們是什麼心情?
會怎麼說呢?先看看怎麼說「雞」——
「我是有聽說過同行這麼做,把賣不完的白斬雞,塗上蜜糖後風乾,然後拿來炸,就可以當成燒雞拿來賣。」
「水煮過的白斬雞的外皮會變軟,如果把白斬雞拿來炸,表皮肯定會脫落,不可能還呈現出完整雞的形狀。」
「我每天平均都會售出10多隻白斬雞。入行多年,都能預測當天的銷量,很少會出現有大量賣不完的食材需要處理。」
「通常賣不完的白雞也只是一兩隻,會當晚把剩下的雞肉和雞骨頭拿去熬湯,既避免浪費,也能最大程度萃取雞肉的精華。」
「水果」怎麼說呢?——
「切片水果賣不完,是不會拿去榨成果汁。」
「切過的水果容易壓爛,而且很快就會變質,不可能留到隔天還拿來榨汁,賣不完就丟掉。」
「一般會分批準備水果,如果當天銷量不佳則會進行調整,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必須丟棄超過一半的水果。」

針對這種狀況的真偽,官方怎麼說?
——「再循環」不違法 須確保食品安全!
一般上環境局在稽查店面的時候,主要是檢查環境的衛生,還有攤主處理食材的方法。 更詳細的檢查,一般上是當食品安全受到影響時進行,包括接到投訴,或是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就目前新加坡的相關法令下,並沒有明確規定攤主是否能夠對熟食的「再循環」加工,但是環境局對於食品安全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因此大多數的攤販都會確保食物不會變質,能安全食用。
對於這種情況,你真的能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