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倫深入越南的地下洞穴,體驗戰爭時期當地人的逃難生活。(堂堂映畫)
(新加坡訊)為尋找「戰地食譜」,楊君偉在波蘭的野外覓食,吃起路邊花草,林明倫在中國生啃樹皮,大嘆味道「好奇特」!
堂堂映畫製作的資訊節目《戰地食譜》由楊君偉、林明倫和陳子穎分別到柬埔寨、越南、菲律賓、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約旦、波蘭、德國,了解戰爭時期人們吃些什麼?為什麼說「食物是最強大的武器」?哪些食物從戰爭中保留下來,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楊君偉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回憶拍攝的點滴,在波蘭時他跟隨民族生物學家到森林去學習辨認哪些植物可以吃,邊走邊吃著路邊花花草草的經驗讓他難忘。
楊君偉在波蘭遇到讓他難忘的烏克蘭人。(堂堂映畫)
他為《戰地食譜》到了波蘭、柬埔寨和德國,其中波蘭之旅讓他印象十分深刻,「俄烏戰爭爆發讓我感觸很深,並對烏克蘭人民遭受的苦難感到悲傷,當時我創作了兩個雕塑抒發內心的感受。到波蘭拍攝時我們在當地發現一間烏克蘭人開的餐館,老闆娘Elmira是一位藝術家,她受訪時說再也無法畫畫,因為(戰爭令)日子太灰暗了,她不知道要怎麼運用顏色。」
Elmira的話讓楊君偉深有感觸,他後來將自己創作,並且恰巧帶到波蘭的雕塑送給了對方,「我對她說,雖然我們遠在異國但也關心戰事,當時我們都流淚了。」
楊君偉到柬埔寨向當地人了解哪些戰爭時期的食物,後來逐漸成為人民的日常菜肴。(堂堂映畫)
拍攝過程波折重重
楊君偉透露攝製隊在波蘭和德國拍攝時戰戰兢兢,「因為(行程)每天都會有更動,例如受訪者因為各種原因臨時拒絕訪問等。在德國更是不容易找到二戰時期的生存者做訪問,《戰地食譜》應該是我這些年主持過的節目中,最具挑戰性的一個。」工作時間長也讓他們備感吃力,「我們每天工作15小時,馬不停蹄地趕拍,而且拍食物相當耗時。」
雖然題材涉及戰爭,但製作組不希望節目過於沉重,當中的平衡不易拿捏。楊君偉說:「我會從自己的感受出發,比方說品嘗食物時,會去了解它背後的故事,我們也儘量找出有趣的元素,例如野外覓食等。」
林明倫佩服先輩的智慧
在菲律賓吃到用香蕉製作的「番茄醬」,到中國吃樹皮體驗戰亂時期的苦,林明倫對先輩們的智慧感到佩服,「之前有誰會知道樹皮能吃?又有誰想到香蕉能變成番茄醬?」
林明倫為《戰地食譜》到訪中國、菲律賓和越南,菲律賓的「番茄醬」讓他大開眼界,「我去過菲律賓很多次,在街邊吃東西的時候會沾些番茄醬,感覺比較甜但我沒有多加留意。這次拍攝才知道原來那是用香蕉做的,吃起來卻像番茄醬,聽說是戰爭時期一個化學家研發出來的,很厲害!」

林明倫(右一)到中國拍攝《戰地食譜》,首次生吃樹皮。(堂堂映畫)
他還在節目中第一次吃樹皮,「小時候聽外公說他們在日軍占領新加坡時啃樹皮充飢,我在中國拍攝時由當地人引路,找到一種可以吃的樹皮,口感讓人意想不到,很是奇特。」
越南一條長達250公里的地道也讓他印象深刻,「打仗時軍人和人民就在這些洞穴里生活,躲避敵人和戰火。裡頭看似密不透風,其實都暗藏一些引入空氣的設計,很有智慧。」
10集的《戰地食譜》每逢星期四晚上9時,通過U頻道播出,也可在mewatch觀看。
圖/文:取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