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印度尼西亞努沙登加拉的納閩巴焦:東協針對緬甸的措施需要維持,緬甸不得參加政治層面的會議,但仍繼續參與區域集團。
總理李顯龍先生說,這樣一來,緬甸的問題就不會成為東協繼續努力的障礙,包括與世界各地對話夥伴的合作。
李先生表示,此舉具有象徵意義,也具有重要的實際作用。
因此,僅僅因為沒有取得進展而改變這一步驟,除了說沒有取得預期的進展之外,也沒有好處,他說。

「這不是正確的做法,」李先生說。
「我們應該繼續採取措施,不允許緬甸在政治層面參加東協會議,同時我們繼續讓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全國民主聯盟)的軍事領導人以及所有相關方參與進來,並努力儘可能多地影響事情,使情況好轉,以便他們相互討論,為受苦的民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推動暴力停止。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需要很長時間,」他補充說。
在印度尼西亞納閩巴焦舉行的第 42 屆東協峰會結束時,李先生對新加坡媒體發表講話說,緬甸也有過類似的經歷,1988 年開始的抗議活動為 2010 年左右舉行大選鋪平了道路,大選期間大約有 20 年。年。
「我們必須有耐心,我們必須努力維持一項合理的政策,以便為緬甸和東協取得最好的結果。這是新加坡的觀點,」李先生說,並補充說緬甸成員國的領導人已經進行了公開討論在這個問題上。
「我希望其他一些東協成員國也有同樣的看法。但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東協將討論的問題。」
李先生表示,緬甸的問題非常複雜,自2021年起草五點協議以來,在執行方面進展甚微。
「問題是在此之後我們應該做什麼?
「我認為我們將繼續之前所做的事情,那就是邀請緬甸參加東協會議,但在非政治層面上,因為它是有目的的,」李先生說。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先生(Jokowi)在評論東協國家關於緬甸的討論時說,在緬甸實施和平計劃的努力沒有取得重要進展。
「我們需要東協表現出團結一致,為前進鋪平道路,」佐科威先生對法新社說。
緬甸持續的政治動盪和暴力事件給 5 月 10 日至 11 日舉行的峰會蒙上了陰影。
5月10日第42屆東協峰會主席聲明強調,五點協議仍是緬甸問題的主要參照物。
它還譴責了 5 月 7 日對運送物資進入緬甸東部撣邦內陸的人道主義車隊的襲擊。
同時,李先生還強調了東協在世界眼中對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這個地區的國家單獨來看,在世界範圍內並沒有那麼大,但加在一起,包括在經濟上的影響力就更大了。
「你無法決定結果,但你可以爭論並讓你的爭論被聽到,」李先生說,並表示在一個動盪的世界中更需要一個統一的東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