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能助當局及時找出冠病病毒隱形傳播鏈。本地目前已有200多處地點設有污水自動採樣設備,實驗室每周也能處理2500份樣本。國家環境局計劃到明年,把污水監測計劃涵蓋地點增加到400個以上。
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衛生部長王乙康和貿工部長顏金勇周三(7月7日)下午到廟彎組屋現場了解污水監測設備部署情況。
污水監測最早於去年2月應用在出現大規模病毒傳播的客工宿舍,檢測污水是否含有病毒碎片,如今則作為客工輪流定期檢測的補充,以在出現病例時儘早介入與隔離病患。
這項非侵入性的監測技術在去年7月首次推廣到淡濱尼居民區,之後也在後港、義順和紅山景一帶出現感染群時使用而為人所知。光是上個月,就有15個病例通過相關方法被及早查出。
除了客工宿舍、組屋等居民區,污水監測也應用在學生宿舍及福利與療養院等人員密集的居住場所。

例如在今年3月,當局在國大大學城宿舍(UTown Residence)北樓採集到的污水樣本中含有少量冠病病毒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簡稱RNA),隨後安排宿舍單位的住戶進行冠病檢測。
環境局在文告中解釋,當局會在某地出現感染群時,派人在地設置自動採樣設備,進行一段時間的監測,直到污水樣本呈陰性為止。
至於地點的設定,則取決於幾大因素,包括那裡的污水管道是否適合取樣、取樣人群的病毒脫落在污水中的可能性,以及在調查地點追蹤和確定新感染者的能力。
對於更大範圍的社區監測,環境局還會在本地不同的區域節點進行主動檢測,做法類似監控供水回收廠是否出現水質異常,以了解社區感染的程度。
環境局說:「污水中沒有測出病毒碎片,為也這些地點沒有出現感染提供額外的保證,並使我們能以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方式分配我們的監測資源。」

當監測員接到指令後,會在監測地點找出適合取樣的污水管道,一個已設定程序的自動採樣器會按需抽取定量污水,並存在防風雨的鐵箱內。
監測員會以人工方式將污水裝進專用瓶中,並將樣本轉移到高度封閉的實驗室中,由科學家提取樣本的病毒核酸,檢測是否出現冠病病毒碎片,並將檢測結果交給政府部門,決定相應對策。
目前本地實驗室每周可檢測2500份樣本。環境局污水監測計劃的合作夥伴包括內政科技局、公用事業局、新加坡環境生物工程中心、南洋理工大學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