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蔔」和「大棒」,究竟哪個更有效?
對於這個經典的經濟模型實施問題,方博亮(Ivan Png)早在1985年,在史丹福大學讀書時進行過研究,並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的重點課題。
如今,方博亮已執教新加坡國立大學多年,擔任商學院與國大經濟系傑出教授。
教授簡介

Ivan PNG | 方博亮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及經濟系傑出教授
新加坡國會官委議員(2005-2006)
史丹福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研究領域:經濟創新與生產力
學術探索
公共政策的效率問題,是方博亮教授最感興趣的研究課題之一。
在其與Dilip Mookherjee教授合著並發表於《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的一項著名研究中,他駁斥了著名學者Robert Townsend關於審計系統的設計。
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審計中,隨機審計是最優的,機率在0和1之間。只要受監管人是厭惡風險的,隨機審計比起系統性審計的好處就更多,監管人要麼在確定的情況下做審計,要麼不做審計。
時至今日,這項研究仍然是方博亮教授被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
最近,方博亮教授致力於研究智慧財產權將如何影響創新。在這一領域,大多數學者都專注於對專利法的研究,但方博亮教授卻選擇從商業機密入手。與專利相比,商業機密在創新領域的應用實際上更為廣泛,比如可口可樂的秘密配方、谷歌的算法、銀行的客戶名單等,都是同理。
不過難度在於,要如何對這些被嚴格保密的東西做研究。方博亮教授的對策是,研究相對來講易於觀察的層面:商業機密相關法律的變革所帶來的結果,例如研發支出、專利和人才流動性方面的變化等。
「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幫助企業和社會更好地規劃創新。」 方博亮教授說,「但我並不指望自己的研究能引領更多的創新,因為過猶不及。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平衡創新的收益和成本。」
不解之緣
方博亮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有著經年的不解之緣。1978年,他獲得劍橋大學經濟學一等榮譽學士學位,1985年,獲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學生時代結束後,他加入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啟了教學生涯。
1990年代初期,方博亮教授與太太結婚以後,決定返回亞洲,回到父母身邊。他先在香港工作了幾年,1996年,方博亮教授回到新加坡,加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信息系統與計算機系。
方博亮教授回憶說:「學生們對IT的興趣很強烈,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系應該獨立出來。我們想了很多名字,最後決定叫『計算機學院』。」就這樣,在蔡達成(Chua Tat Seng)教授的帶領下,計算機學院開始了建院的歷程。
2000年,方博亮教授被任命為計算機學院院長。隔年,他升任大學副教務長,主管研究生及本科生教育。在此期間,他與莊志達(Chong Chi Tat)教授合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開創了許多先河,包括選課系統、校內考試、將開學典禮從9月改至7月等,現在這些都已經成為了國大慣例。
不知道在國大求學的學生們是否注意過,大學的行政主樓被稱為「大學禮堂」(U Hall)?其實,這也和方博亮教授有關。他曾說,「我難以接受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竟然由『行政大樓』領導!」。
除此之外,他還參與了大學章程的相關起草工作。這些章程,構建了今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法律框架。
「我很高興能為大學的管理做出一些貢獻。回顧過去,許多變化都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很令我欣慰。」方博亮教授說。
追求卓越
2005年,方博亮教授宣誓就任新加坡國會議員。在任期間,他著手提出了諸多關鍵性問題,涉及到新加坡的教育、稅收、競爭力和環境等多個領域。
「新加坡政府的長處在於它的清廉和注重自我提升。雖然過程中,難免需要一些外力推動,但我們的政府始終有著推動社會進步的願景和努力。」方博亮教授說,「1990年代末,我建議廢除私企每年必須接受審計的要求。當時,貿工部回答說,這條建議會有損公司治理,而薄弱的公司治理是導致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不過幾年之後,政府重新審視了這項議題,並決定廢除對那些股東不到20人、年營收不到500萬美元的私營企業的年度審計要求。」
除了在媒體上頻頻發聲外,方博亮教授也常為《商業時報》、《南華早報》和《海峽時報》等媒體撰文,剖析微觀經濟問題。此外,他還出版了專著——《管理經濟學》(Managerial Economics),這本書為無數商學院學子和管理人員闡明了簡單實用的工具和概念,現在已經刊印第五版了。
閒暇時,方博亮教授和太太一起旅行,還常打打網球,拉小提琴。不過,方博亮教授覺得自己的網球和小提琴技術都有待提高。他幽默地說:「我的技術不行,不過幸好,還有同事和朋友們願意和我一起玩。」
寄語未來
未來已來。那麼,對於精力充沛的學者來說,方博亮教授是如何看待未來呢?對於在未來商業世界施展拳腳的年輕人,他又有哪些建議呢?
對此,方博亮教授回答:「其實,我和大家一樣,對未來並沒有什麼更為精準的預測。」
在給年輕人的建議方面,他說,我始終認為讓別人「追求熱情」有些太過單一,有時甚至顯得衝動魯莽。我認為,一個人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然後選擇適合的職業。
「比如像我,早期曾在政府機構任職,但我很快意識到那份工作並不適合自己。所以,轉而做學術,在學界一直深耕至今。」方博亮說,「接下來,我希望能把已經做了幾年的創新與生產力研討會,做得更加完善,並且提升自己的網球和小提琴水平。」
(圖文: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微信公眾號(nusbscho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