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亞洲一直以經濟強國之稱
然鵝,在與最強之間總是隔了個中國香港
同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和香港就好比周瑜和諸葛亮
相輔相成又要爭個高下
尤其在近年中國對香港的大力加持下
新加坡勢力明顯薄弱了不少
難道亞洲金融的地位
新加坡就這樣被香港越甩越遠嗎?
到底是什麼導致新加坡現在的局面?
一起來分析一波吧!

新交所上市公司現退市潮
曾一度是進入東亞新興經濟體市場的「門戶」的新加坡,在近五年來,卻出現了上市公司紛紛退市的情況,使得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望而卻步。
2014年,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簡稱「新交所」)退市的公司數量首次超過入市數,當年市值蒸發了84億新元(約合419億人民幣)。

自那時起,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退出。截止2018年12月,新交所共有741家上市公司,相比之下,2010年的峰值是782家。
2018全年,新交所的15場首次公開募股(IPO)總共籌得7.1億新元(約35.4億人民幣)。而同年則有19家上市公司退市,市值蒸發192億新元(約958億人民幣)。
這讓曾經的亞洲金融龍頭國家,表示很方啊!這個趨勢並沒有好轉,而且甚至越來越差...

而與之較高下的香港,情況如何呢?
2018年,香港證交所在IPO中共募得335億美元(約合2272億人民幣),數額在全球各大交易所中居首。
由中移動、聯通、和電信共同出資的中國鐵塔公司,上市時募得75億美元(約508億人民幣),成為全世界兩年內最大的一輪IPO。
這一對比,不不不,這壓根兒就沒法比好嗎!!!

新加坡本國公司也紛紛退市
在退市的名單當中,也有很多新加坡本國企業的身影,如物流業地產巨頭、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旗下的普洛斯地產,以及亞洲最大的按摩椅製造商傲勝國際等。
這些公司紛紛表示:新加坡股市估值太低,希望投奔流動性更強、股價更高的股市。
2009年,香港家具製造商敏華控股曾從新交所退市。不到半年,該公司在香港重新上市,市值是在新加坡時的八倍!!!
不難發現,一些新加坡本國公司上市時,也把目光繞過新交所。
所以,就連本國公司也不看好新加坡市場了...這能不被甩開嗎!

改善股市分紅不見好轉
基於這個趨勢,新加坡政府當然會很方啦!畢竟這可是曾經的經濟老大!現在竟然一年不如一年...
於是政府開始了反擊之路。
2018年,新交所推出了雙重股權制,給部分公司所有者更高的投票權;而且與美國納斯達克、以色列特拉維夫交易所簽署了合作協議。政府也投入7500萬新元,支持中小型股的企業上市。
但是,依然未能阻止股市的萎縮。

現在在新加坡股市占支柱地位的是那些「安全、穩定」的公司。它們不在乎增值預期,而依靠國家投資公司、金融服務業、房產與銀行的分紅。
所以,創新創業型公司可以說少之又少。這樣發展下去,國家就失去了競爭力,形勢只會越來越差。


不過,即使有這麼多不利趨勢,也無法撼動新加坡最受富豪喜愛的地位~
但要想重回亞洲金融第一的位置,新加坡政府可要更加把勁啦!
畢竟香港能有現在的猛勢頭,也離不開中國內地的大力加持!有了國家的團結一致,當然才會越來越好。
無論是新加坡還是香港,瑜亮之爭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