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洋風情,大家想到的是什麼?
是鮮艷的綠,是耀眼的紅,是明亮的金,是恍惚的藍,是沉鬱的棕,是大膽濃重的色彩?
是吹不盡海風,是遠去的孤帆,是說不盡的傳奇和淡淡離愁?
是保守,是開放,是溫柔含蓄與激情濃烈?
本期喵爺星球通過一部紀錄片《探尋東南亞土生華人文化》來聊一聊南洋風情中的娘惹文化。繼前兩期公眾號《亞洲 | 南洋文化中特殊族群—峇峇娘惹(1)》和《亞洲 | 南洋文化中特殊族群—峇峇娘惹(2)》,我們繼續第三篇,被銘記的新加坡土生華人和他們最終遠去的繁華歷史。
05
新加坡,被銘記的土生華人
新加坡,和普吉、檳城和馬六甲一樣,華人很多。19世紀時,新加坡也是英國的殖民地。
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普吉

當時,威廉少校為被命令為新加坡的參政司,而此前他在馬六甲呆過15年,深受華人的影響。所以威廉到了新加坡,立刻召集新加坡當地所有華人加入他的新英式冒險。
威廉少校

土生華人之所以新加坡的英國殖民政府的青睞,是因為他們中有非常大一部分比例的人能說一口英語,可謂是華人中的精英,而且生意做的很大,政治上效忠英國,能夠幫助英國在新加坡飛黃騰達。也正是由此,土生華人給新加坡的商業和社會留下獨特的影響,許多人能夠做議員和市政官員。
土生華人家族

在新加坡的土生華人中,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可以說是土生華人中的頂尖了。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李光耀的太太

除此,在新加坡的土生華人博物館,還記錄了其他的華人名人。比如林文慶,醫生出身,從小接受西式教育。雖然長著一張華人面孔,但是卻不會說中文。同時,他也像其他華人一樣,在習俗上,極其的遵循中式的傳統。
林文慶

林文慶一家

在當時的新加坡,有很多類似林文慶這樣的土生華人,有著富貴的出身,有一副東方面孔但是卻從始終穿著西裝,說流利英文,非常像現在的香蕉人。林文慶醫生也是海峽英籍華人公會的創始人之一。當時華人創建這個公會的目的是促進海峽華人的權益的保護,同時也鼓勵表達對英國殖民政府對忠誠。這個公會可以說是既傳統又西式。也可以說,這反應了當時華人的矛盾和搖擺的立場狀態,也是峇峇娘惹最後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
西式打扮

海峽英籍華人公會

在南洋,錫礦讓華人發家,橡膠也讓他們致富。可是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期,橡膠和錫礦價格崩盤,外加二戰的影響,南洋成了遠東戰場,很多華人不得不賣掉家產,遠走他鄉。華人群體分崩離析,逐漸凋零。
凋零

本是做生意發家的峇峇娘惹,他們的後代,逐漸遠離商場,開始從事他們不擅長的政治工作。同時,他們和馬來本土人信仰上的差異,以及在政府間搖擺不定的政治立場,導致華人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大,外界的生存的空間也逐漸壓縮,他們逐漸失去了外部群體的信任,在政府間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時至今日,峇峇娘惹已經變成了博物館裡的名詞,一個時代的印記和符號。
土生華人曾是一代精英階層

06
食物與祭祀
雖然土生華人的娘惹語言已很少再用,娘惹群體也沒有再完整的延續,但是娘惹的飲食卻非常好的保留下來。在馬來西亞,在新加坡,你可以嘗到地道的娘惹菜。娘惹菜注重香料的運用,融合了酸甜,辛香和鮮辣多種味道,風味濃郁獨特。大廚張嘉倚,給戴維斯展示了一道娘惹大餐——豆瓣醬燜肉。豬肉,紅蔥頭和豆瓣醬一起燉煮,味道辛辣咸香。這天也恰好是清明節,所以這道豆瓣醬燜肉也用來祭祖。
娘惹菜的製作

對於土生華人來說,清明節是他們傳統習俗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節日。這天,大家要從各地返鄉團聚,而後共同來到墓地掃墓上香。墓地前,長輩還會向晚輩們介紹先祖們的往事和來歷,以了解自己的傳統,緬懷自己的祖先,儒家的孝道會延伸到先人去世之後。在這裡的華人中,成上千上百的家庭在清明節都是這樣做。
清明祭拜

上香

雖然先人已經逝去,但是傳統卻生生不息。如今,土生華人文化已經成了本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華人們依然積極的發展壯大自己的群體,以確保自己的文化長長久久。

07
結尾
峇峇娘惹的時代已經遠去,曾經的繁華和榮耀,守舊和展望,都已經深深的刻在他們的歷史中。當年,因為船運貿易而漂洋下海的那些人,從未想到自己的後代有一天會繁衍成一個獨特的群體,構成了南洋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時至今日,真正的峇峇娘惹已不再真正的存在,但是他們的習慣,飲食和傳統,依然的影響著海峽華人,祖先們昔日的輝煌往事也會被一代代相傳和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