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曾經警告過,假如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海平面繼續上升,到了2100年,這些區域都會被淹沒。
新加坡的降雨趨勢已經足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從1980年到2018年,年降雨量每十年增加9毫米。

雖然總量增長不算快,但是強度和頻率有點猛!這意味著強降雨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嚴重。
這些年我們不斷看到島上一些新的地方遭遇水患。

同樣是去年這個時候,新加坡牛車水的珍珠坊也「發了」。五樓露天停車場來不及排水,積水從五樓一路逐層往下流。

雨水從五樓露天停車場流到三樓停車場後,再流向三樓商場並逐層往下流淌。最後導致一樓至三樓的靠近樓梯的商家全部受影響。

據說這是珍珠坊營業30年首次遇到淹水事件。
只能說近年來的氣候變化,給新加坡帶來很大的挑戰。

新加坡是一個「熱點」,因為兩極冰融化的影響「在熱帶地區被放大」。
躺在兩極中間的赤道上,意味著當冰融化時將面臨雙重打擊!

其實……新加坡排水系統已經做的不錯了。
新加坡每起一棟新樓、每建一個街區,都提前規劃好排水系統的位置、最大容量和排水效果。
新加坡目前的大排水系統是由32個主要河道,超過8000公里長的渠道,以及17個水庫組成。

所有的房屋邊上
都有這樣的排水溝
行走在新加坡的人行道上,會發現許多的帶蓋的溝溝,這些都是用來排水的。

排水河道

雨後的排水渠

校園小路旁的排水溝

馬路邊有很多的排水孔
政府還引進了可以滲透水的砂礫技術,城市中的草地都可以滲透、引導收集雨水,分擔抗洪壓力。

空地上也有排水渠
這些大大小小的明渠,溝壑星羅棋布,形成了城市排水和蓄水的網絡。
這些溝渠就像是一塊巨大的海綿,每到暴雨時能及時吸走雨水,並排入新加坡的17個大蓄水池,成為新加坡水資源的源頭。

麥里芝蓄水庫
不僅可以用來蓄水
還是著名的自然保護區
2008年開放的濱海灣堤壩,也是新加坡全面抗洪的重要環節,它將蓄水池和大海隔開,這樣蓄水池的水就不會受到潮汐的影響。

當雨水過多蓄水池過滿時,工作人員只需打開排水泵,只需9秒就能排空一個奧林匹克游泳池容量的水。

儘管整體排水抗洪做的不錯,但是最近幾年氣候變化,新加坡的降雨量不穩定都會帶來新的挑戰。

近些年最嚴重也最出名的,莫過於2010年的時候,烏節路的整條街都被水淹了!

2010年烏節路水患
不過新加坡政府也吃一塹長一智,自從2011年以來投入12億新幣,完成了全島325個溝渠的改善工程。 2013年重新修訂了地面排水系統準則。
所有重要道路的地下管道也都裝有實時的監控系統,一旦有情況發生,馬上就能採取及時的措施。

史丹福地下儲水池
從2017年開始一直到2021年期間,還將繼續投入5億元,加寬加深溝渠,特別是對於地勢較低、經常積水的地方。

新項目必須建在高於平均海平面5米以上,比如,新建的T5航站樓,還有大士碼頭和新的地鐵站等。

新加坡水患「黑區」
在新加坡住得久了,大家會發現總有幾個地方比別處更容易積水。
這裡椰子幫你圈出來,下暴雨的時候,特別是開車出行要注意呀。

圖上藍色為易積水區域 (圖源:PUB)
以下公用事業局2019年5月公布的新加坡易積水的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