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曾经警告过,假如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海平面继续上升,到了2100年,这些区域都会被淹没。
新加坡的降雨趋势已经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从1980年到2018年,年降雨量每十年增加9毫米。

虽然总量增长不算快,但是强度和频率有点猛!这意味着强降雨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严重。
这些年我们不断看到岛上一些新的地方遭遇水患。

同样是去年这个时候,新加坡牛车水的珍珠坊也“发了”。五楼露天停车场来不及排水,积水从五楼一路逐层往下流。

雨水从五楼露天停车场流到三楼停车场后,再流向三楼商场并逐层往下流淌。最后导致一楼至三楼的靠近楼梯的商家全部受影响。

据说这是珍珠坊营业30年首次遇到淹水事件。
只能说近年来的气候变化,给新加坡带来很大的挑战。

新加坡是一个“热点”,因为两极冰融化的影响“在热带地区被放大”。
躺在两极中间的赤道上,意味着当冰融化时将面临双重打击!

其实……新加坡排水系统已经做的不错了。
新加坡每起一栋新楼、每建一个街区,都提前规划好排水系统的位置、最大容量和排水效果。
新加坡目前的大排水系统是由32个主要河道,超过8000公里长的渠道,以及17个水库组成。

所有的房屋边上
都有这样的排水沟
行走在新加坡的人行道上,会发现许多的带盖的沟沟,这些都是用来排水的。

排水河道

雨后的排水渠

校园小路旁的排水沟

马路边有很多的排水孔
政府还引进了可以渗透水的砂砾技术,城市中的草地都可以渗透、引导收集雨水,分担抗洪压力。

空地上也有排水渠
这些大大小小的明渠,沟壑星罗棋布,形成了城市排水和蓄水的网络。
这些沟渠就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每到暴雨时能及时吸走雨水,并排入新加坡的17个大蓄水池,成为新加坡水资源的源头。

麦里芝蓄水库
不仅可以用来蓄水
还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2008年开放的滨海湾堤坝,也是新加坡全面抗洪的重要环节,它将蓄水池和大海隔开,这样蓄水池的水就不会受到潮汐的影响。

当雨水过多蓄水池过满时,工作人员只需打开排水泵,只需9秒就能排空一个奥林匹克游泳池容量的水。

尽管整体排水抗洪做的不错,但是最近几年气候变化,新加坡的降雨量不稳定都会带来新的挑战。

近些年最严重也最出名的,莫过于2010年的时候,乌节路的整条街都被水淹了!

2010年乌节路水患
不过新加坡政府也吃一堑长一智,自从2011年以来投入12亿新币,完成了全岛325个沟渠的改善工程。 2013年重新修订了地面排水系统准则。
所有重要道路的地下管道也都装有实时的监控系统,一旦有情况发生,马上就能采取及时的措施。

史丹福地下储水池
从2017年开始一直到2021年期间,还将继续投入5亿元,加宽加深沟渠,特别是对于地势较低、经常积水的地方。

新项目必须建在高于平均海平面5米以上,比如,新建的T5航站楼,还有大士码头和新的地铁站等。

新加坡水患“黑区”
在新加坡住得久了,大家会发现总有几个地方比别处更容易积水。
这里椰子帮你圈出来,下暴雨的时候,特别是开车出行要注意呀。

图上蓝色为易积水区域 (图源:PUB)
以下公用事业局2019年5月公布的新加坡易积水的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