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當下,新加坡財政狀況備受關注。儘管過去兩年新加坡財政呈現良好態勢,但未來的稅收前景卻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開支上升的趨勢也愈發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學家指出,新加坡在稅制調整方面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間,其中徵收更多「財富稅」成為了熱議的焦點。
01 財政前景與稅制探討
近日,在新加坡經濟學會精心舉辦的「2025財政年預算案討論會」上,新加坡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黎華德發表了深刻見解。他指出,政府開支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正悄然發生變化,從目前約18%,預計將逐步攀升至2030年的20%。這一數據變化絕非小事,它意味著新加坡稅制需要進行實質性的變革,以適應未來的發展需求。
黎華德進一步闡釋,新加坡稅收體系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別,即資本相關稅和消費型稅。資本相關稅涵蓋了公司稅、房地產稅、印花稅以及汽車相關稅等,這些稅種與經濟活動中的資本要素緊密相連;而消費型稅則主要包含個人所得稅和消費稅,它們直接關係到民眾的日常生活消費。
談及消費稅,黎華德表示,若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標準來衡量,新加坡消費稅目前仍處於較低水平,理論上存在著一定的上升空間。然而,他也強調,消費稅的上調並非毫無阻礙,這一舉措背後隱藏著不容忽視的政治代價。
畢竟消費稅的增加將直接影響到民眾的生活成本,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反應。從宏觀角度來看,低稅收和低支出的模式對於新加坡而言,並非是一種常態化的、永久性的特徵。在未來發展進程中,新加坡或許有必要進一步優化稅制,尤其是針對高端資產和高收入群體進行合理的再平衡,以實現稅收的公平性與合理性。
大華銀行研究主管全德健也對新加坡的財政狀況發表了看法。他認為,新加坡在宏觀政策制定以及公共財政管理方面所展現出的卓越能力,是吸引海外投資的關鍵要素之一。
儘管近年來財政預算較為慷慨,但政府依然能夠在過去數年中成功累積財政盈餘,這充分體現了政府在財政管理上的審慎態度。而這種審慎,恰恰是吸引外資紛紛選擇在新加坡建立基地的重要原因。
02 中小企業競爭與發展機遇
在企業發展方面,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吳桂英博士則將目光聚焦在了本地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挑戰上。她直言,本地中小企業在當下所面臨的最為真實且嚴峻的競爭來自中國企業。
新加坡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競爭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經濟的整體效益,但這種效益的分配卻並不均衡,無法全面惠及所有企業和各類經濟活動。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2025財政年預算案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有力的緩衝。吳桂英舉例說,本地企業,特別是餐飲業,在與中資企業的競爭中往往處於劣勢,這主要是因為中資企業在中國擁有完善的供應鏈,其生產力極高。

而今年預算案充分考慮到了中小企業的實際訴求,在併購和國際化等關鍵領域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津貼和獎勵,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助力企業擴大規模並積極參與國際競爭,2025財政預算案聲明宣布延長一系列針對企業國際化和併購的支持計劃。吳桂英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認為,本地零售領域在面對外來競爭者的衝擊時,只有通過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而併購和向外拓展方面的協助,無疑能夠為企業的發展發揮積極且重要的推動作用。她進一步解釋道,中小企業在與外資企業的正面競爭中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因此,到國際市場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通過併購,企業能夠實現經濟規模效益,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吳桂英還強調,本地中小企業不應僅僅局限於在低端產品領域展開激烈競爭,而應積極尋求創新突破,注重品牌價值的塑造,通過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新加坡的中小企業才能在全球經濟的浪潮中穩步前行,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