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這個充滿活力且瞬息萬變的地區,以其4萬億美元的GDP和超過歐美的經濟增長速度,正在全球經濟的版圖上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這個背景下,《財富》雜誌首次推出了東南亞500強榜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詳盡的視角來審視這一地區的商業實力和企業發展。

圖源:FACEBOOK
後疫情時代,東南亞國家成為了眾多《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供應鏈新歸宿。這裡擁有6.8億人口的年輕結構,低通脹、匯率穩定,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東南亞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市場。
頂級企業收入受海外業務影響出現縮水
儘管東南亞的經濟在增長,但該地區的一些頂級企業的收入卻出現了縮水。這主要是因為少數幾家業務遍及全球的巨頭企業,他們的海外業務占比重大,受到了全球市場波動的影響。

圖源:CNA
具體來看,東南亞500強上榜企業的總收入達到了1.79萬億美元,但較上一年減少了450億美元,降幅為2.5%。盈利方面,也縮減至近1,300億美元,減少了139億美元,降幅達到了9.6%。但這背後,東南亞的六大核心經濟體卻展現了韌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六國的GDP在2023年均實現增長,儘管增長率有所下降,但依舊達到了4.2%。
深入研究榜單,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僅有5家企業進入了《財富》世界500強,這與歐洲、美國、中國的企業數量相比顯得較少。這五家企業在東南亞500強中的地位尤為突出,他們占據了總收入的26%。
這五家公司包括三家新加坡的大宗商品貿易巨頭——托克集團、奧蘭集團和豐益國際,以及兩家國有石油和天然氣企業——泰國國家石油公司和印尼國家石油公司。他們在2023年面臨了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中斷等多重挑戰,導致營收下滑。
在其他領域,如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去年的表現非常出色。東南亞前三大銀行收入增幅均超過60%,其中星展集團成為最賺錢的公司。同時,航空業也在復甦,新加坡樟宜機場集團和泰國機場集團等收入大幅增長。

圖源:CNA
網際網路平台方面,雖然表現喜憂參半,但新加坡Sea集團實現了盈利,Grab Holdings的虧損大幅縮減。然而,GoTo的虧損高達59億美元,主要是資產減記所致。
回到巨頭企業,托克集團以2,440億美元的收入位居榜首,其全球業務覆蓋150個國家,是石油、天然氣等領域的領軍企業。值得一提的是,托克集團在2012年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以享受當地的低稅率。
其他如豐益國際和奧蘭集團的表現則不如預期,他們的利潤分別下降了37%和55%。這反映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即使是東南亞的巨頭企業,也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和不確定性。但總體來看,東南亞的企業正在逐步恢復和發展,他們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
東南亞地區充滿商業活力
為了收集相關數據,《財富》雜誌對東南亞六個核心經濟體——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以及柬埔寨的企業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在所有上榜國家中,印度尼西亞以110家公司的數量位居榜首,這個擁有2.8億人口和1.5萬億美元GDP的國家,其商業實力可見一斑。緊隨其後的是泰國,擁有7,000萬人口和5,500億美元GDP的泰國共有107家公司上榜。而新加坡雖然人口僅有560萬,但其商業影響力遠超其地理和人口規模,共有84家公司入選東南亞500強榜單。

圖源:FACEBOOK
越南作為該地區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其商業活力同樣不容忽視。在榜單中,越南有70家公司上榜,其中規模最大的越南國家石油集團(Petrolimex)排名第23位,營收達到了115億美元。
深究這些歷史數據便能發現,《財富》東南亞500強榜單與1955年首次發布的《財富》美國500強榜單之間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就像當年的美國榜單一樣,東南亞的榜單也是由大宗商品生產商主導。在1955年的美國榜單前10強中,有4家是石油公司,2家是鋼鐵企業,這與東南亞榜單上的情況頗為相似。
近70年後的今天,石油和鋼鐵行業在美國經濟中依然占據重要地位,但在《財富》美國500強榜單上,零售、科技和醫療保健行業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不禁讓人思考,這些行業是否也會在東南亞出現類似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可能發生在何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