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道,美國和中國的國防部長近日原則上同意了關於戰機相遇的指導方針。這是太平洋國家為防止軍事活動的增加無意中使衝突升級所作出的最新努力。有輿論認為,這也是中美軍方朝增進互信、管控風險邁出的重要一步。
據報道,此次的「空中相遇準則」遵循了此前達成的海上相遇安全準則,鼓勵軍用飛機與其他飛機建立聯繫,清楚表明自己的身份,避免可能引發反應的動作或姿態。文件說:「這些指導方針將有助於降低一旦發生誤判時,相遇或事件會升級為衝突的可能性。」

美軍B-52轟炸機近期頻繁飛臨南海。
境外媒體援引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的話說,20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東協年度防長會議上,他和包括中國國防部長在內的其他7位軍方高層對這些規定表示了廣泛的贊同。
有媒體注意到,馬蒂斯在此次訪問期間試圖淡化與中國的軍事爭端。這次訪問包括中美防長的90分鐘會晤。中國國防部說,儘管中方重申了中國對南海和台灣問題的關切,但雙方同意深化互信,推動兩軍關係成為兩國關係的穩定器。
對於中美防長均對「空中相遇準則」表示贊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學者李崢對參考消息網表示,西太平洋地區是軍機發生相遇事件最為頻繁的地區。較海上而言,空中發生意外相遇的風險性更高。中美贊同「空中相遇準則」,表明雙方在不發生意外性軍事事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共識。
李崢進一步稱,從近期馬蒂斯訪問越南及新加坡的表現來看,美國軍方對於中美軍事交流有一定的良好期待,尤其是希望兩國在某些領域關係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在軍事領域能避免嚴重誤判的發生。中美軍方均極力避免嚴重誤判導致軍事對抗的情形,原因在於一方面,軍事領域的對抗是最具政治影響力的,一旦發生軍事對抗,會對兩國關係產生深遠影響。短期內,軍事領域發生對抗性事件,可能對兩國民意產生激烈衝擊,這種衝擊甚至能左右兩國關係走向;另一方面,軍事領域對抗一旦突破底線,將產生毀滅性後果,且會讓兩國前期為發展友好關係的幾乎所有努力都付之一炬。

10月16日,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抵達越南進行訪問。
知名軍事評論員宋曉軍就在接受參考消息網採訪時說,從馬蒂斯此次亞洲之行來看,中美軍事關係並未出現從高層到軍隊層面「一貫到底」的裂痕,某種意義上,雙方還有一些可以「兜底」的東西。「空中相遇準則」屬於各國在軍事技術層面達成的準則,表明中美雙方在軍隊層面有一定的諒解,沒有突破「最後底線」。不過,中美在這一層面漸進式的合作,對改善雙方軍事關係的作用有限。在更高層面,美國在國防授權法案中限制中美軍事交流,並對南海進行抵近偵察、對台進行軍售,已切實對兩國關係造成損害。中美軍事關係若想得到進一步改善,仍需美方言行一致,釋放足夠善意,停止錯誤舉動。
(原題為《頭條 | 中美在這件事上「達成默契」!》)
來源:參考消息
責任編輯:楊健